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宋朝晚婚晚育之风盛行的原因

宋朝晚婚晚育之风盛行的原因

日期:2022-06-20 编辑:流萤 来源:网络

《梦华录》女主赵盼儿的年纪大概在24岁,男主顾千帆应该是30岁,但是在普遍早婚的古代,这两人拖到年纪那么大,还没有成家,似乎不太符合常理,不过赵盼儿是因为乐籍从良,没有父母做主,而且还在欧阳旭身上耽误了,顾千帆是因为皇城司的身份被顾家人厌恶,又不跟着亲生父亲混,所以没结婚也能说得过去,不过其实在宋朝普遍晚婚晚育。

宋朝晚婚晚育

宋朝在古代朝代中很特别,在这个朝代之中,不仅仅是女子晚婚普遍,就连男子也是如此。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曾表示:“男不过三十,女不过二十耳,过此则为失时矣。”可见在司马光看来,男子在30岁之前,女子在20岁之前结婚,都不算太晚,从中也能够看出宋朝时期男女结婚都是比较晚的,并且宋朝男女这一晚婚现行也为后期男子不娶、女子不嫁埋下了伏笔。

朱文公朱熹,在其《朱子家礼》中也写明"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嫁",尔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凡民间嫁娶,皆依朱文公家礼行男女婚姻。儒家主张女子二十而嫁,这样才通于织纤纺绩之事,黼黻文章之美。若是早婚,则上不足以事舅姑,而下不足以事夫养子。

下面一起来分析一下宋朝晚婚晚育的原因:

1.认识到早婚的危害

对于男女婚嫁的问题,在医论著作《褚氏遗书》中记载着:“古之良工,首察乎此,补羸女先养血壮脾;补弱男则壮脾节色;羸女宜及时而嫁,弱男宜待壮而婚,此疾外所务之本,不可不察也。”通俗来说,就是讲明了男女早婚早孕的严重后果,从而表明了男子应该在壮年时期结婚,而女子则是要在合适的年龄结婚。所以当时宋朝的朝廷也明文规定了,男子要必须要在15岁以上,女子在13岁以上才能够结婚。

2..嫁妆太贵,嫁不起

宋代的婚姻尤其注重女方嫁妆的多寡,所以,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平常百姓家,如果生了女儿,都要为女儿置办丰厚的妆奁,甚至有的大户人家从女儿一出生就开始为嫁女攒嫁妆了。因为嫁妆代表着女子在夫家的地位,嫁妆越多,女子在夫家的地位也就越高,而且,宋代律法规定,嫁妆归属于新娘,即便是以后家族分家、或者新娘逝世,夫家也没有嫁妆的所有权。

"厚嫁女"的习俗助长了攀比之风,导致越来越多的家庭嫁不起女儿,甚至,金枝玉叶的宗室女们也有因无法及时筹措嫁妆而晚婚的,还有些经济困难的宗女,为了家族的荣耀,以自愿不嫁为托辞,终生未嫁。官宦家庭中,晚婚的女子也大有人在。一些贫穷人家害怕高额的嫁妆而溺杀女婴,还有些家庭的女子因为嫁女成本过高,没法儿嫁人,只能孤独终老,真是可悲!这也造成适婚年龄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曾巩,家里世代为官,家族背景显赫,却有九个妹妹,难怪曾巩连连喟叹"大惧失其时,又大惧其所归",称自己孤贫积弱,无法帮几个妹妹完成婚事;陆放翁也自言家贫,女儿到了二十还不敢议婚事,为了此事,他还曾上书请求给儿子捐官,来补贴家用。眉州大文豪苏轼的弟弟,苏辙,为了给女儿筹办嫁妆,特地卖了他在河南新乡购置的一块好地,凑了九千四百缗,换算成人民币那可是282万元!

3.榜下捉婿"之风盛行

除了厚嫁之风外,女子眼光高也是一个原因。宋朝比较富有的家庭,或者说能够给出嫁妆钱的家庭,这些家庭都有严格的择婿条件。古代阶级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能给出丰厚嫁妆的也就两个阶级。士大夫阶级和商人阶级,对于士大夫阶级而言,择婿要门当户对,还要家风评价优秀。

宋朝以文立国,世人皆重文重才,于是乎,选择与有功名在身的进士联婚就成了一种新风尚,就连皇帝们都想要求得儒生为婿,英宗出嫁皇女,访求儒门、理宗也想要以进士第一人尚主。公卿大家们每逢科场,也不问阴阳凶吉或家世,直接选择通过了考试的士人作女婿,宰相晏殊的女婿便是宏词科出身的名相富弼,富弼的女婿又是连中三元的冯京。还有一些官员,抢在士人及第之前择婿,宰相李沆看重了王沂公的才华,断定他日后定能科举高中,于是招他为婿,后来王沂公果真金榜高中,得了第一名。

宰相贵戚选婚于科场,有些大商人也在其列,他们"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宋朝榜下捉婿的情况非常多,能够金榜题名算是一步登天了,再加上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俨然就是美色名气双丰收,人生赢家了。在各种演义小说的影响下,宋朝的男子普遍都不想着早结婚了,特别是贫困的家庭。甚至宋朝学子中还出现了这种情况,一些宋朝寒门学子给自己立下不及第,不娶妻的誓言。当时宋朝读书人数十万,其中至少有十几万学子不想过早娶妻,想要博取功名之后被榜下捉婿。这些人不娶妻,那至少有十几万女子没有着落。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