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朝历史 > 太监系列:兰州人必须感谢的太监

太监系列:兰州人必须感谢的太监

日期:2018-03-21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于是御史中丞邓润甫、御史周尹、蔡承禧、彭汝砺极论其不可,又言:“鬼章之患小,用宪之患大;宪功不成其祸小,成功其祸大。”章再上,弗听。——《宋史·李宪传》

译文:

于是,御史中丞邓润甫、御史周尹、蔡承禧、彭汝砺极力反对,又说:“鬼章的祸患小,任用李宪的祸患大;李宪失败祸患小,成功的话祸患更大。”奏章再三送上,皇帝不听。

北宋初期的文官对于太监有这样的逻辑:

a、是太监,就不是好人;

b、是太监做的事,就是一定是坏事。

c、退一万步说,太监做的即使是好事,也是为了掌握更大的权力去做坏事。

不幸的是,李宪是一个太监。

作为一个很有能力的太监,李宪做事束手束脚,很郁闷。

如果李宪不是太监,估计立下的功劳会更多,在历史上名气也会更大。

宋神宗赵顼算得上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而太监李宪正是在宋神宗时期才崭露头角的。

皇帝对开疆拓土有兴趣,李宪恰好这方面有自己的见地,每每说在点子上。皇帝对李公公很满意。

李宪第一次在战场上出名,是在陕西。

当时李宪的职务是走马承受,相当于特派员的角色。

朝廷希望在陕西一代有所作为,收复被西夏人蚕食的国土。以韩绛为代表的文官、以种谔为代表的武将都希望可以有所作为,但实际上有些好大喜功。宋朝军队四处出击,到处修建城堡,看上去获得了很大的进展。

特派员李宪早在战略制定的时候,就指出这样兵力分散,很容易被西夏人的反击各个击破。

一直有矛盾的文官和武将们,面对一个太监的指责,空前的团结,根本不听李宪的劝说。再说,你只是一个特派员,最多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

李宪很郁闷。

后来局势的发展果然如同李宪预料的那样,刚刚夺回的土地,刚刚修好的城堡,一个接着一个被西夏人夺走,损兵折将,劳民伤财。

唯一的好消息是,因为李宪的出色表现,宋神宗更加重视李宪了。

宋朝的时候,有个很能打的文官,名叫王韶。

王韶在江西军分区担任参谋长的时候,就提出一个观点,宋朝对付西夏,应该占领羌族人盘踞的河湟之地,这样就可以从两个方向对付西夏。

经过几年的准备,王韶和李宪一起指挥了收复河湟的战斗,大获全胜,完全达到了战略目的,还活捉了羌族首领的老婆。之后,面对敌人的反扑,王韶和李宪再接再厉,保住了胜利果实。

就在王韶回帝都接受封赏的时候,羌族人的又一轮反扑不期而至。

当王韶和李宪赶到前线的时候,却在战术上产生了分歧。当时,羌族人采取的是围点打援的战法,王韶认为应该先解决伏兵,李宪认为应该中心开花。

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各干各的。

王韶绕开敌军,突袭敌军后方,战事顺利。李宪这一路却陷入苦战。

关键时刻,李宪拿出一面黄旗,上面是皇帝亲自写的“用命破贼者倍赏”,李宪说:“此旗,天子所赐也,视此以战,帝实临之。”(据《宋史》)

李宪又学习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把宋军所有的营帐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宋军士气大振。

在一场惨烈的白刃战之后,宋军大胜。后路又被王韶切断,羌族首领不得已举起了白旗。

虽说有不同意见,但也算殊途同归,这一场打得酣畅淋漓。

李宪很欣慰。

没多久,越南人造反了。

皇帝准备派赵禼为主将,李宪为副将,率兵去平定叛乱。

赵禼之前和李宪曾经共事过,虽然对李宪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还是很欣赏的,但因为李宪是太监,所以一直看不起李宪,更加不愿意一起领兵。

赵禼对皇帝说,主将副将碰到事情可以商量,但最后的决策权一定要明确,我才是说了算的那个人。

赵禼还说,其实打几个越南猴子,我就足够了,李宪根本用不着去。

皇帝回答,李宪不去也行,你再推荐一个副将吧。赵禼当即推荐了一个人选,还自愿让那个人当主将,自己当副将。

当时的代理国防部长也支持赵禼。

几个月后,叛乱平定。

李宪已经哭晕在厕所。

你们这是歧视!我这么能打,我招谁惹谁了?和太监共事就这么没面子吗?

越南没去成,皇帝有心安慰一下李宪受伤的心灵,安排他巡视边防,各边防部队都要听李宪的。

这下,文官们炸锅了。

一个个文官跳出来,就是不同意皇帝对李宪的任命。羌族跳梁小丑不是什么大事,太监领兵才是祸害。

甚至说出了“宪功不成其祸小,成功其祸大”这样的诛心之语。

皇帝顶住了文官的口水,李宪憋着一口气上任。

到了地方,李宪用“羌人制羌”的战法稳定了边防。

文官说,边防军的军费负担实在太大,李宪就整顿军费开支,一举节约军费60%,军队的训练、城防的修葺一点也没落下。

不但如此,李宪还把不少上好的木材运回帝都,从原料商有力支持了帝都的房地产市场。

文官暂时偃旗息鼓,皇帝乐滋滋地论功行赏。

李宪很解气。

几年之后,北宋历史上对西夏发动了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李宪也参与其中,有功有过。

当时,西夏国内发生政变,北宋抓住时机,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围攻西夏,希望把西夏从地图上抹掉。

战役一开始,五路大军节节胜利,尤其是李宪亲自率领的这一路,一路高歌猛进,不但占领了西夏的战略仓库龛谷城,缴获大批物资,还攻克了兰州

但这个时候,李宪没有从战役的全局考虑,而是自顾自继续攻城略地,这边打得开心,另外四路兵马麻烦了。

两路人马围困西夏重镇灵州,另两路人马也靠近灵州接应,但西夏人闭城自守的同时,截断宋军粮道,并在宋军粮草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掘开黄河大堤,宋军大败。

宋朝五路大军除了李宪这一路,其他共计损失近四十万人,基本上属于全军覆没了。

李宪也不是没有努力,他曾经押运粮草赶往灵州,但遭遇西夏军队层层堵截,李宪绕开西夏的防线,却没有直插灵州,而是继续烧杀抢掠,给了西夏军队重新布置防线的机会。

李宪看见无法突破西夏军队的阻截,居然掉头回去了。

李宪很脑残。

打了败仗,当然要有人承担责任。

另外四路大军的统帅都受到了处分,李宪反而有功?

这个结论是文官们不能接受的,时任总理兼代理国防部长孙固就认为最后的失败都是因为李宪李公公没有及时赶到灵州所导致的,李宪的罪过最大,应该杀头。

李宪也不可能坐以待毙,他上书为自己辩护,一方面摆事实讲道理,强调自己攻克并经营开发了兰州这个战略要地,另一方面强调客观原因,自己不是没有去救援,敌军的拼死阻截是客观存在的。

皇帝和文官打了很久的口水仗之后,皇帝一锤定音,李宪功大于过,不予处罚。

其实,打了败仗,推卸责任是人之常情,李宪的做法其实无可厚非,但他是个太监,太监打胜仗,正常人打败仗,文官武将觉得没面子,很抓狂。

皇帝发话了,文官们不好说什么,但在史书上诋毁一下还是很容易的,史书上对李宪的评价是:“宪以中人为将,虽能拓地降敌,而罔上害民,终贻患中国云。”

这其实很没有道理,死死抓住人家的太监身份,力图抹杀功绩,无故捏造了一句“罔上害民”,不知所谓。

李宪很冤枉。

在兰州的问题上,文官的嘴脸更是无耻。

兰州自唐朝时被吐蕃人攻陷后,一直都不在中国的版图之中,直到李宪领军收复。

李宪占领兰州之后,就意识到兰州的重要性,对兰州的经营很是用心。

西夏人时刻窥视着兰州这座战略要塞,先后三次围攻兰州,兵力一次比一次多。但是在李宪的精心准备下,在将士的合力抵抗下,兰州城始终没有失守。

第一次,宋军用了敢死队夜袭,第三次兰州城的西关一度失守,战事惨烈之极。

宋哲宗的时候,西夏皇帝想通过外交手段要回兰州,谈判代表还没有到帝都,就有文官跳出来,接连两次上书,说兰州那么远,又荒凉,还要花那么多钱维持,完全没有好处,咋中国家大业大,还给人家算了。

这个文官名叫苏辙,就是苏轼苏东坡的弟弟。

还好,后来有个有识之士从战略角度阐述了兰州的重要性,才使得本来支持苏辙意见的总理司马光打消了念头。

一个太监打下来的战略要塞,千百万将出生入死守住的地方,差一点就被鼠目寸光的文官拱手相送。

李宪其实也知道自己在灵州战役中的过失,躲过处罚之后,强烈要求回到边境,一心想找回场子。

按道理说,兰州本来还不至于直接面对西夏人的进攻,但一个不懂军事的名叫徐禧的文官,先是固执己见在敌人腹地修建了永乐城,又贪功生事,结果导致宋军在“永乐城之战”大败。

李宪接下来守住了兰州,但文官们不但把“永乐城之战”的责任强加在李宪头上,还翻旧账。

御史中丞刘挚上书:“李宪贪功图名,屡于泰安边疆滋生事端,罔上害民,贻患国家。五路会师兴州,李宪失期;夏兵围攻永乐,李宪羁而不援;后又屯兵兰州,遗患至今。”

这时,皇帝的位置上坐的是孩子皇帝宋哲宗,已经不再是那个有些见识的宋神宗了。

李宪黯然下台,不久就郁闷死了。

背着太监的枷锁,努力前行,还是无奈收场。

最后顺便说一下,李宪有个同乡,也当了太监,跟着李宪混江湖,后来以太监的身份当上了国防部长,掌握宋朝军政二十年之久,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童贯。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