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朝历史 > 太监系列:比文官靠谱的杯具太监

太监系列:比文官靠谱的杯具太监

日期:2017-10-21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王珪迎劳之曰:“朝廷以边事属押班及李留后,无西顾之忧矣。”舜举曰:“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相公当国,而以边事属二内臣,可乎?内臣正宜供禁庭洒扫之职,岂可当将帅之任!”闻者代珪惭焉。——《宋史·宦者传》

译文:

王珪迎接慰劳李舜举说:“朝廷把边境事务托付给您和李宪,没有西顾之忧了。”李舜举回答说:“边境多事,实在是士大夫的耻辱。今天是相公您执政,难道以为将边防托付给两个内臣(李舜举和李宪,妥当吗?我们内臣的本分啊,就是洒扫庭院、擦抹窗户,相公当真以为可以领兵作战?”听说的人都替王珪惭愧。

他文采不错,在军事上也有一定的战略眼光。

身为一个宦官,他为人正直,中规中矩,也算是一个贤宦。

但是,在偃武修文的大环境下,在好大喜功的皇帝、纸上谈兵的文官合力折腾之下,他成了一个杯具。

他就是北宋时期的太监李舜举。

太监天生就是挨骂的体质,要得到好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李舜举做到了。

李舜举有以下几点值得称道的地方:

——不贪财。李舜举曾经领衔督造冶金铸造工程,工程结束时,预算没用完的部分悉数上交。

——不多嘴。李舜举的太监生涯中,他“与人言未尝及宫省事”,从来不传是非,讲八卦。

——业务精。李舜举先后在多个岗位任职,从皇宫服务人员,到军队后勤人员,再到边防情报人员,该做的事情一件不少,不该说的话一句不多。

宋神宗曾经给了李舜举十六字评语“公忠奉上,恭勤检身,始终惟一,以安以荣”。

北宋中期,赵家王朝的掌舵人一直在左右摇摆。

军事上,要么雄心万丈,好大喜功,要么畏敌如虎,战战兢兢。

内政上,一会儿不遗余力推进改革,一会儿改弦更张全盘否定。

太后垂帘听政,任用一批大臣,推进一种政策,皇帝亲政,任用另一批大臣,改换另一种政策。

大宋王朝就在当家人的折腾中不断内耗。

“偃武修文”是北宋王朝的基本国策,即使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依然不打折扣地贯彻执行。

文官地位高于武官,经常会出现一个小文官针对一方统帅冷嘲热讽的局面,在军事上,虽然有不少极具战略眼光的文官出现,但更多的时候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

至于北宋初、中的太监,基本上属于夹着尾巴的一类人,奴才就是低人一等的奴才,监军就是正儿八经的监军,走马承受就是责权清晰的情报收集,完全没有权宦生存的土壤,倒是有几个会打仗的,比如秦翰,比如李宪。

自 从“檀渊之盟”以后,在北方,大宋和辽国虽然摩擦不断,但基本上是一个和平的局面,而在西面,汉族人和党项人则是真刀真枪,一场大战接着一场大战。

依靠着雄厚的国力,大宋在和西夏的攻守中,逐渐占据了上风。如果时机合适,战略得当,灭掉西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永乐城之战爆发了。

当时,西夏军队进攻大宋,结果遭到迎头痛击,党项人损兵折将,北宋军队不依不饶,攻进西夏国土,占领西夏两千多里土地,兵锋直指西夏首都兴庆府(宁夏银川)。

古代打仗,国土拓展到哪里,城池就要建设到哪里,尤其对于更擅长步兵作战的宋朝军队来说,建设城池、军寨。

永乐城就是这样一个深入敌国腹地的一个新城。

回 头来看,宋朝的战略还是太激进了,如果是逐步蚕食,吃一口,消化一口,再吃一口,再消化一口,西夏人还真是没办法扭转颓势。

被皇帝派往边境监军的李舜举就觉得宋朝军队的步子迈得有些大了,但是他对于这种军事冒险的反对声音,很快就淹没在一片高歌猛进的赞歌声中。

虽然李舜举并不想掺合进去,但是皇命难违,在临出发前,李舜举找到了人称“三旨相公”的王珪,狠狠吐槽。

大意是:你们这帮牛气哄哄的士大夫,如今打仗了,都没影了,让我们太监顶上去,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打扫打扫皇宫伺候伺候人,你们好意思吗?!

完全没有担待的王珪脸皮很厚,打个哈哈就过去了。

其实,李舜举错了。

如果真的让他这个太监来指挥,或许结果没那么糟糕。

正是一个名叫徐禧的文官手握指挥大权,才让局面变得不可收拾。对了,还有一个文官也起了负面的作用,这个人就是《梦溪笔谈》的作者、大名鼎鼎的沈括。

先说筑城的选址。

徐禧选址永乐埭,沈括选择支持徐禧,名将种谔坚决反对。种谔认为这里地理位置并不好,支援上不方便,还没有安全的水源,甚至说出了:“城之必败,败则死。”这样的狠话。

但是徐禧和沈括力排众议,对于一切的劝告,一律视作嫉妒,对于善意的提醒,一律听而不闻。

在筑城方面,徐禧的组织实施能力还是不错的,李舜举也亲临一线协调,只用了14天就建成了永乐城。

城建好了,留下四千军队驻守,徐禧、沈括、李舜举都回到了后方。

没几天工夫,西夏人来了,一来就是三十万,西夏人无法容忍宋朝在这样的战略要地打下一个楔子。

按说,徐禧是负责筑城的,现在就该武将们上场了,但徐禧手很长,心很大,认为敌军来得越多,他取得的功劳就越大。

徐禧亲自带领两万五千军队进驻永乐城,还打小报告,整治了想“争功”的种谔。

按说,西夏人不擅长攻城,宋朝军队善于守城,虽说选址有些问题,但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但是,因为指挥官是徐禧,局势更糟糕了,李舜举也受到了牵连,杯具了。

先 是有大将指出水源问题,认为应该放弃永乐城。

徐禧认为这是动摇军心,把人家关进了监狱。

接着有大将提议对正在渡河的西夏军队半渡而击。

徐禧说,你懂个屁啊?

结果,等西夏军队休整下,一举击败迎战的宋朝军队,把宋军赶进城中,紧接着切断水源,宋军“掘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太半”。

而救援的部队根本上不来,种谔干脆赌气不来救援,永乐城成了孤城。

但即使这样,总可以突围吧,有将领说,最近连续下雨,本来就是新建的城,城墙不坚固,我们趁现在还有战斗力,突围西去。

整天怀揣两个炊饼,亲自上城作战的徐禧又拒绝了,错失了最后的机会。

李舜举也劝了,可是根本没用。

几 天后,城墙垮塌,城破。

宋军包括徐禧、李舜举在内的两百多位军官、一万多名士兵殉国。

徐禧吃不成炊饼了。

李舜举在殉国前,撕下衣襟,写道:“臣死无所恨,愿朝廷勿轻此贼。”

可惜太晚了。

永乐城之战以后,大宋对西夏的战略态势由进攻转向对峙,有着转折性的意义。

更严重的是,舆论开始认为文官还不如宦官,为后来宦官势力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比文官靠谱,但依然躺着中枪的李舜举。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