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亚洲历史 > 日本武士切腹的步骤

日本武士切腹的步骤

日期:2017-04-11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日本武士切腹的步骤是怎样的?日本武士切腹自尽的方法有哪些?下面是古宫历史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日本武士切腹的步骤,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日本武士切腹的步骤:

  切腹的时候,首先要准备一把肋差,实在搞不到的话,匕首也凑合,绝对不推荐使用菜刀或水果刀,工具要磨快和擦净(不怕破伤风的话,您就试用一把生锈的钝刀看看),如果不是情势紧急,最好采用坐姿,身下垫上整洁的布毯或毛毯。

  当然,剖腹是一种非常艺术化和有益于心(绝对不利于身)的运动,其中有许多诀需要掌握。

  一、日本切腹的种类

  对于日本武士切腹自尽的种类,主要包括:

  1、战争失败(如浅井久政)

  2、引责:对过失承担责任

  3、牺牲: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部下或同僚生命(如清水宗治)

  4、谏死:为了劝谏主君(如平手政秀)

  5、名誉:为保住自己的脸面殉死

  6、先腹: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

  7、追腹:义腹 为了尽士道义理

  8、论腹:为了树立名声

  9、商腹:为了给家族和子孙带来恩惠

  10、诘腹 无念腹:痛饮悔恨之泪的剖腹

  11、愤腹:愤慨于无实之罪的剖腹

  12、刑死:武士专用的刑罚(如泷善三郎)

  二、武士切腹的准备工作

  首先,作为一名武士,为了表现自己的英勇气概,剖腹的时候不能闭上眼睛。

  其次,解开衣襟,露出您的肚腹,身体倾倒的方向应该是正前方,而摔个仰八叉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因此整个过程中,膝盖要并拢,不可分开,身体要略微前倾,并且为了保证向前伏倒,如果袖子够长的话,可以压在双腿底下。

  肋差上最好裹以吸水性强的白纸,以免鲜血狂标,搞脏了地面,刺入侧腹不能太浅,否则您会更加痛苦而不得就死(据说在没有介错的情况下,如果剖腹不得法,要长达七十二小时才会断气,而不是通常短暂轻松的六个小时),一定要让刀尖碰触到肠子,当然也不能刺入太深,否则您会因手软而无力拉动。

日本武士切腹的步骤

  三、切腹的方式

  首先,先决定是采用何种切腹方式,一字形腹,是用右手执肋差(书上是这么写的,不知道左撇子怎么办)深刺入左侧肋骨下,然后刀刃稍微上翻,一字状横拉到右侧腹;所谓二字形和三字形腹,则是在一字形腹的伤口上方或下方,再拉一刀或两刀;这三种是比较轻松的方法。

  然后为各位介绍最为霸气逼人的十字形腹,先把肚子一字形剖开,然后不要拔出肋差,直接将其抽回到靠近脐部处,向脐下豁开,再从脐下向咽喉方向上划,这是非常优雅而英勇的方法,如果您想要剖腹后拉出肠子掷向某人的话,建议采用这一方式。

  当然啦,使用何种工具和采取何种方式,都是个人的自由,您也大可使用肮脏生锈的切菜刀,用千字甚至万字(注意,是繁体萬字)形狂拉肚子,然后找个三百刀也砍不断您脖子的超级无能介错,尝试一下这种离经叛道的快感。

  四、有介错人帮助的切腹仪式

  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介错的问题,其实介错是非必要的,您在剖完肚子以后如果还有余力,大可自己拔出肋差,直刺心脏(刺咽喉类似妇人所为,不推荐),如果您怕到时力气不够而需要介错的话,建议找剑术高手来担当,介错必须在您前倾的一瞬间出刀,从后切断您的头颈(必须留一片颈皮牵连,以免脑袋骨碌碌滚远不好捡)。

  一般附有介错人帮助的切腹仪式过程如下:

  剖腹自杀者穿着庄重服装,用来剖腹的刀或剑放在他正前方,刀可能用特别的布料垫着,武士会作死亡的心理准备,例如写作称为辞世之句的诗歌,待他和身旁的介错人助手准备好,剖腹者会揭开身穿的和服,拿起刀剑,捅进自己腹部。

  剖腹者首先从左至右的切割,然后作稍微向上的第二刀,让其肠脏溢出,切出第二刀之时,介错人进行抱首,即挥刀向剖腹者的脖子斩下,但不完全斩断,让头和脖子仍有一丝牵连,由于这一刀要非常精确,介错人一般是剑术高手,剖腹者会和介错人预先同意何时彻底完成斩首。

  也有一些切腹者会以扇子或木刀来代替切腹用的小刀,作为形式上的切腹,实际上是由介错人下刀杀死切腹者,此种切腹方式被称为扇子切,介错人一般是剖腹自杀者的亲友,武士如果战败但输得光荣,对手可能会为了向其勇气致敬,而自愿担当介错人。

  五、被动切腹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