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焦点 > 诸葛亮为何一生瞧不起司马懿?

诸葛亮为何一生瞧不起司马懿?

日期:2017-11-16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诸葛亮是从骨子里瞧不起司马懿的,他给司马懿送女人衣服,肆意侮辱司马懿,还大玩“空城计”,视司马懿数十万大军为无物。这些或许都是小说家言,但是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的,即便高于生活,但也不能太离谱吧。这个道理罗贯中不会不知道。罗贯中百般神话诸葛亮而极力贬低司马懿,既有文人实现抱负的理想之驱使,也有足够的民间真实生活的依据。这个依据就是,诸葛亮家有三宝,而司马懿家里一宝也没有。“家有三宝”指的是一句民谚,三宝者,薄田、丑妻、破棉袄也。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诸葛亮为何一生瞧不起司马懿?

诸葛亮和司马懿

诸葛亮家里是有几亩薄田的。《三国志》上就有记载,诸葛亮出生在汉灵帝光和四年春三月五日,出生地点是琅邪郡。他的父母早亡,由叔父抚养成人,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他的兄弟姊妹随叔父一起来到襄阳。当时关中混乱,中原鼎沸之际,襄阳是各地达官贵人、商贾士子避难的地方。

诸葛亮一家来到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以耕种为生。在东汉末年这个混乱的年代里,农业科技是十分落后的,一家人能够以耕种为生,肯定不会有巨额田产。另外,诸葛亮的家庭毕竟属于官宦,自然不会租赁他人的地来耕种。根据这样的分析,可以知道,诸葛亮是有几亩薄田的。正是这个宝贝,让诸葛亮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可以把精力、思想和眼光投向社会和政治,并顺利完成了自己“大隐”名声的塑造。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个“宝”,就没有以后的《隆中对》的出现;如果没有这个“宝”,诸葛亮很有可能一辈子做“村夫”了。

在古代,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一般十五六岁,甚至十三四岁就结婚,小丈夫和小媳妇成双成对。像诸葛亮这样25岁还未成家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以诸葛亮的条件,必然是名门世家选择乘龙快婿的理想对象,谁也没有料到却找了个丑女结婚。这就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了。

因为丑妻是个“宝”啊!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蜀国与东吴猇亭大战,陆逊大败刘备,蜀国将领死的死、亡的亡,刘备也在此战役中病死在白帝城。当时,留守成都的诸葛亮听到消息,匆匆赶来,为挽救危局,设下八卦连环阵,就用一些石头困住陆逊的几十万大军。

在千钧一发之时,当时河南名士黄承彦突然出现在八卦阵内,把东吴大将陆逊及几十万大军领出阵外。他破了诸葛亮的连环阵,救了几十万条性命。这个黄承彦正是诸葛亮的岳父,黄硕的老爹。诸葛亮的丑妻黄硕身体壮硕,人如其名,黄头发,黑皮肤,皮肤上起了一些鸡皮疙瘩,让人瞧见身上就发凉发冷,但她的善良和聪明才智却远近闻名。传说,诸葛亮来到黄家,堂屋两廊间突然蹿出两条猛犬,直扑诸葛亮。里厢闻声而出的丫环连忙朝两只猛犬“叫停”,并上前用手拍打猛犬的额头,霎时两头猛犬就停止了扑跃之势。那丫环再把它们的耳朵拧一下,两只凶猛的猎犬竟然乖乖地退到廊下蹲了下来。

诸葛亮仔细一看,原来两只猛犬都是木头做的机械狗,不禁哈哈大笑。他环顾四周,见壁上一幅曹大家宫苑授读图,十分欣赏。后来得知均是黄硕所为,不由得心花怒放,庆幸自己娶到了一位贤德的媳妇。

在以后的生活中,丑妻黄硕充分发挥了自己是个“宝”的作用,为诸葛亮充当了名副其实的“贤内助”。比如,诸葛亮爱交朋友,像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颍川石广元及徐元直等人经常到来喝酒作诗,谈论国事,这位丑嫂嫂做饭烧酒,非常热情。

再比如,《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在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发明“连弩”这种新式武器,克敌制胜,魏国大将张部就死在这种武器之下;为避瘴气而发明了“诸葛行军散”、“卧龙丹” 等,实际上这些都是他媳妇教的。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跟着刘备出生入死,他的丑媳妇常带着幼儿诸葛瞻,守在隆中的家中等候佳音。位居丞相夫人的黄硕曾在隆中带领家人,在宅前宅后植桑八百株,以倡导蚕丝的生产,推动当时社会发展蚕丝业;黄硕又是一代有名的教育家。

诸葛亮身为丞相,贵为武侯,忧劳国事,日理万机,教育子女的责任自然全部落在他这个丑媳妇的身上。儿子诸葛瞻后来奉命镇守绵竹,邓艾兵临城下,诸葛瞻不受威胁利诱而壮烈殉国,孙子诸葛尚也同时殉国。晋代一统天下后,曾诏诸葛亮的第三个儿子诸葛怀到洛阳封赠显爵,诸葛怀婉言谢绝。可见丑妻黄硕的教育方法是十分具有功效的。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