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朝历史 > 虞允文是谁?虞允文怎么死的?虞允文墓?

虞允文是谁?虞允文怎么死的?虞允文墓?

日期:2017-09-24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虞允文(公元1110年—公元1174年),字彬父,一作彬甫,南宋大臣,抗金名将。汉族,南宋隆州仁寿(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藕塘乡)人,绍兴年间进士。公元1160年(绍兴三十年)使金,见其大举运粮造船,归请加强防御。次年,以参谋军事犒师采石,适主将罢职,三军无主,而金完颜亮正拟渡江,遂毅然督战,大破金军。三十二年,任川陕宣谕使,与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公元1169年(乾道五年),为相,任用胡铨、王十朋等。八年,再任四川宣抚使,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赐谥忠肃。

虞允文怎么死的

南宋后期,在乾道八年,也就是公元1172年二月,虞允文被皇帝封为左丞相兼枢密使。这是正一品官职,但他主动要求去镇守四川,准备兵马粮草,等待合适的时机来打败金人,一举收复失地。

第二年,也就是乾道九年,在秋天,也是九和十月期间,虞允文两次向金国首领提出,要求受礼礼仪平等,金国却拒绝了这个正当提案。南京的皇帝宋孝宗很生气,就急速催促虞允文快点攻打金国,虞允文觉得部队和装备准备不充分,就向皇帝说现在时机不可以,国家富强了,兵强马壮,等到时机成熟了再行动。

皇帝听了非常不满意,对他的态度都有些变化。虞允文非常理解皇帝的心情,为了尽早达成皇帝的心愿,他更加积极地忙碌起来,白天黑夜都在安排布置出兵事宜,雪天还在外面忙着,头上落满了雪也顾不上清理,对于一位这样的老人工作强度太大了,一年多的时间里,虞允文不断在计划从四川出兵去征讨北方的金国,终于积劳成疾,病倒在工作现场,然后再也无法站起来,无法为宋朝贡献自己的力量。

虞允文一病不起,在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二月病死,死的时候才65岁。皇帝听了这个消息,非常悲痛,,赠太傅的官职,赐了谥号忠肃,失去了虞允文后,南宋江山便处在风雨飘渺中。虞允文墓目前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境内。

虞允文墓在哪里

虞允文墓,别名丞相坟,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西,距县城16公里,距眉山市32公 里。紧邻黑龙滩风景区,是黑龙滩旅游区支线景点。虞允文墓先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后乐山、眉山分家后,成为眉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仁寿县志》载:“宋虞忠肃公墓,治西三十里玉屏山,建于公元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竖石人石马作侍,石羊、石猪作供,立华表两座,四周砌石围墙护之,旧有祠今废,墓高五尺,穿心两丈,墓前抵石 墙界五十二弓,后至山顶五十二弓,左抵山脊六十七弓,右三十二弓四尽。”从记载中可以得知:虞允文墓建墓初期,有墓穴二个,一前一后,有石人、石马作待,石羊、石猪作供,筑有坟台、拜台,立石柱灯杆二座,四周石围墙护立,宽之数百尺(今已毁)。明嘉靖邑令毛沂、清同治知县毛绪峰、光绪知县何肇祥,曾先后三次对虞墓进行维修保护,重建墓碑。虞允文墓附近陆续出土发现了一些实物资料,对研究考证虞允文墓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1997年10月在虞坟15处发现“民族英雄宋丞相……”碑,碑文残缺,字迹部分可见。1999年9月在虞允文墓30米处出土圆形石碑(残缺),只见隶刻“丞相”二字,其余不存。

在通过长期取证确认虞允文墓无疑的同时,又新将当年毛泽东同志读《二十四史》赞虞允文采石英勇抗金题签的“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眉批手迹,镌刻成碑,立于墓前。

如今的虞允文墓墓冢高3.5米,宽11米,长20米,石砌拜台宽33米,长15米,宽1.3米。现存墓碑为光绪十九年知县何肇祥重立,高2.3米,宽1.8米,上书““宋丞相虞忠肃公墓,知仁寿县事何肇祥重建”。墓前辟建有仁寿虞公陵广场,广场上塑虞允文像。

虞允文的后代姓宋吗

虞允文墓由世袭护墓人宋氏历代守护。虞允文死后第四年(公元1178年),宋孝宗下诏,指派宋氏家族开始负责守墓。从那时起,宋家世世代代为虞允文守墓。在宋家的传人叫宋克成,是已逾古稀的老人,他的爱人叫李正南,他们的儿子叫宋健彬,他们守墓已有六十多年了。

皇帝下诏制定的,所以虞允文后代不姓宋。

“我们宋家守护这座大墓,已经八百多年了,我是第十三代,这八百年来宋家人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这座大墓,我们宋氏家族的誓言是:宋氏不绝,守墓不止。自从丞相死了之后,我们家就守起,一辈一辈传下来,我的祖祖、爷爷、爸爸都守墓。”宋克成说的墓就是南宋丞相虞允文(公元1110年-公元1174年)的墓。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