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东汉时期戚宦之争介绍

东汉时期戚宦之争介绍

日期:2022-07-14 编辑:hez 来源:网络

东汉时期自从汉和帝之后,就出现向下的拐点,开始走向衰落,直至汉献帝被董卓篡权东汉灭亡。不少人认为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戚宦之争,即由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廷,而导致皇权旁落,内忧外患,民众遭殃,最终结束汉朝寿命的。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戚宦之争。

东汉时期戚宦之争介绍

戚宦之争是指东汉中后期约持续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间的争斗。在东汉后期的戚宦纷争中,外戚利用皇帝幼弱,得以专擅朝政,宦官也力图拥立幼主,以便自己的操纵。 总之,双方都力图挟持皇帝,排除异己,由于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乱政,最终葬送了东汉王朝。

汉章帝以后,戚宦之争未尝稍息。和帝十岁即位,太后兄窦宪专权,皇帝与朝臣隔绝,只能依靠宦官。永元四年(92年),和帝用宦官 郑众所掌握的禁军,消灭窦氏势力,宦官从此干政弄权。安帝初政,太后兄弟 邓骘等掌权。待邓太后死,安帝与宦官 李闰、江京等合谋消灭邓氏势力,形成皇后阎氏弟 阎显等兄与宦官共同专政局面。延光四年(125年)安帝死,阎皇后因太子 刘保非亲生,废为济阴王,将他囚禁在德阳殿下,并与阎显定策立章帝曾孙北乡侯 刘懿为帝,她遂临朝称制。懿当年即亡故,人心浮动,中常侍孙程与其他宦官十八人,拥济阴王为帝,是为顺帝。后孙程等又杀了阎显。顺帝时 孙程等十九人皆得封侯,宦官势力大增。顺帝同时也重用外戚,拜梁皇后之父 梁商、商子冀先后为大将军。冀跋扈专权,在顺帝去世后,连续立冲、质、桓三帝。延熹二年(159年),桓帝与宦官单超等合谋消灭梁氏势力,从此宦官独揽政权。自和帝以来,宦官与外戚交互倾轧,更番弄权。

公元25年,在绿林农民起义下, 王莽政权被农民推翻。参加过绿林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东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 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 三公( 太尉、司徒、 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 汉光武帝、 汉明帝、汉章帝三代皇帝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 光武中兴”。

公元89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 年号永元。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 郑众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 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 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189年, 灵帝驾崩, 何太后临朝。当时皇宫内 宦官专权,凉州 董卓率兵入洛阳,废皇子 刘辩,杀 何太后,立 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事实上 献帝即位后并无任何权利,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后, 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 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在东汉后期的戚宦纷争中,外戚固然利用皇帝幼弱,得以专擅朝政,宦官也力图拥立幼主,以便自己的操纵。 总之,双方都极力图挟持皇帝,排除异己,由于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乱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1.导致政治腐败 :外戚、宦官的相互倾轧,使当时的政局动荡,朝纲不振,政治一片黑暗。 无论是外戚或宦官擅权专政,大都排除异己,任人惟亲,卖官鬻爵,广收贿赂。   

2.引起党锢之祸 :戚宦乱政引起大臣和士人不满,他多支持外戚而攻击宦官,宦官便利用权力大加迫害,于是酿成桓、灵之世的两次党锢之祸。  

3.造成民变四起 :由于政治日趋黑暗,东汉王室、贪官污吏及地方豪绅对人民的敲榨勒索愈益加剧。 百姓无法生活,便到处流浪和暴动,最后终于出现大规模的民变。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