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西汉末“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

西汉末“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

日期:2018-03-23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西汉末“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

西汉末“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成帝时,刘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 (引自《汉书•楚元王传》),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好恶相同并亲见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以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谷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歆又在今文诸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作《移让太常博士书》,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但因为在西汉朝廷中,不仅担任教职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连那些达官显宦也都是通过学今文经而得官的,因此,刘歆的要求遭到诸儒博士的反对,未能成功。也因为此,才有派别含义的“古文”名称。而“今文”则是由于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之后,到东汉时才出现的名称,它是古文经师加给立于学官的经书、经说和经师的。

经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趋近混于一同。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在东汉,两者之间还有有神论与无神论、政治与学术的区别。但从纯学术的观点来看,今文经说有异说,古文经学中也有异说,谁也不能算解释五经的权威,更不能说谁得了孔子的真传。

今古文经的区别大致有下列几点:

一、今文经学以六经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书;古文经则以六经皆史。
二、今文经学家崇奉孔子,认为孔子为政治家、哲学家;古文经则崇奉周公。
三、今文经学家信纬书,讲微言大义;古文经学家斥纬书荒诞,谓六经皆史,主考据。

东汉时期,经今古文学的争论,其实质问题是谁是经学的正统和如何统一经学的思想。今文经学既已立于学官,士子也依赖学习今文经入仕,朝臣又通过学习今文经而获位,因此古文经学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术一旦跟政治利益结合起来,学术问题也就成为政治问题了。正因为此,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今古经学纷争

用先秦六国的文字“古文”书写的儒家经书称为古文经,训释、研究古文经的学问称为古文经学。

今古经学产生原因

秦始皇焚书时,六经、诸子都被焚毁

汉朝学者传习的经书,大都是用“隶书”书写的,称今文经。但是以后在山崖屋壁陆续发现了一些被埋藏的儒家经书。例如,汉景帝时,鲁恭王刘馀从孔子旧宅壁中发现古文经传,得《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又例如,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从民间得到不少古文先秦旧书,有《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等,并在他自己的王国里为《毛诗》、《左氏春秋》立博士。《毛诗》、《左氏春秋》也属古文。汉宣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都是古文。这些古文经传,都藏于汉朝的秘府,不立官学,只是民间学者私相传习而已。

历代今古经学纷争

西汉末年

汉哀帝时,刘歆领校秘书,发现古文经不但文字与当时立于学官的博士本有异,而且有的博士本定为今文经。他指责今文经为秦代焚书之余,残阙不全。基于此,刘歆请立古文经《毛诗》、《左传》、逸《礼》于学官。因遭到太常博士群起反对,刘歆离开京都。这是今古文经学的第一次重要争论。

西汉末,王莽欲篡权,提出“王田”的主张,要将土地收归国有,利用《周礼》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以为现论依据。《周礼》属古文经,古文经学地位因得以提高。平帝时,立五个古文博士,以与今文经学对抗。

东汉初 东汉初,刘秀利用谶语巩固政权,即位后,倡今文,废古文。谶纬之风影响了东汉经学的今古两派。

东汉光武帝立今文经十四博士,再次确立今文经学在官学中的统治地位。但是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古文《费氏易》、《左氏春秋》置博士。博士范升反对,与韩歆等争论,并奏《左氏》错失十四事,不可采三十一事。学者陈元上书与范升辩论,认为左丘明亲受业于孔子,其书弘美,宜立博士,书凡十馀上。

光武帝乃立《左氏》博士,诸儒议论喧哗,从公卿以下,多次在朝廷上争论,终于又被罢废。汉章帝时,贾逵(公元 30~101)作《长义》四十一条,说“《公羊》理短,《左氏》理长”,为古文经张目。博士李育乃作《难左氏义》四十一事,以《公羊》难逵。这是今古文经学的又一次重要争论。

汉章帝赞同贾逵的主张,诏诸儒选高材生从逵受《左氏》、《谷梁》、《古文尚书》、《毛诗》,四经遂行于世。东汉马融(公元79~166)以古学授郑玄,玄遍注群经,于是郑、贾之学流行数百年,为诸儒所宗。

东汉中叶后 

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压倒今文经学,著名古文经学大师如大卫宏、贾逵、马融、许慎等,以学术取高官。或有门弟子几千人,势力极盛。古文经学斥责今文经学附会谶纬的妖妄,强调文字训诂对于治经的重要性。为了准确解释儒家经书,古文经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作了精深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撰为著述,如齐歆认为“六书”是汉字造字的基本法则,扬雄著《方言》,许慎著《说文解字》等,皆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至今仍为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钥匙,受到学者的重视。至东汉末,儒学大师郑玄以古文经学为宗,兼采今文之说,综合两派,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唐宋

唐代,太宗诏使国子祭酒孔颖达统一异说纷纭的南北经说,撰定《五经正义》一百八十卷,使明经取学者屏弃今古文的门户之见,自出亲意,宋人抛开旧注,直接往经文中寻求义理,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遂成为“宋学”。明代经学衰弱,少有建树。

清代

直至清代,乾嘉学者所用方法,称为“汉学”、“朴学”,无论吴派、皖派、扬州学派,皆与古文经学为近。惟常州学派上承汉代的今文经学,依据《公羊传》及董仲舒、何休等人著作,借阐发孔子“微言大义”表达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态度,影响及于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思想家。

近代章太炎是古文经学的著名大师。 古文经学的特点是讲文字训诂,明典章制度,研究经文本身的涵义,不讲“非常疑义可怪之论”及“阴阳灾异”。

古人以后,经学今古文之争遂告结束。然作为不同的治学方法与对待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不同态度,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影响并未结束。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