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亚洲历史 > 日本关东军的历史

日本关东军的历史

日期:2017-04-05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边境的军事要塞布局是怎样的?下面是古宫历史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日本关东军的历史,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日本关东军的历史: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持续1年零5个月,最后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战后,根据双方所缔结之“朴资茅斯条约”第5、6两款中之规定:俄国“将旅顺、大连湾及附近领土领水租借权,与关联租借权”及组成的“一切特权”,以及租借地“效力所及地之一切公共房屋财产”,“长春、旅顺间之铁路及一切支线……无条件让与日本”。

  由于攫取了俄国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一切特权,日本在亚洲大陆获得了殖民地。

  此时,远藤担任作战参谋的关东军,因占领了满洲正与苏联隔江对峙,这支军队即将开始实施一个酝酿已久的大举动,远藤也介入其中。

  1933年9月30日,远藤到新京火车站,也就是今天的长春火车站,接到一群来自东京大本营的神秘人物,其中就有在日本东京参谋本部里被称为“战争幽灵”的作战科长铃木率道大佐,经密谋后,这些人第二天与远藤一起分两路从长春出发。

  1933年10月6日,以乙班为主的早晨向密山方向出发,以甲班为主的上午十点向东宁绥芬河方向侦查出发,登上东宁西南高地,听取了当地守备队军官有关苏联红军阵地情况的介绍说明。

  1933年10月11日,越过了小兴安岭的奇克,到达黑龙江畔,苏联侧的某城约四百米的沿岸,看到了已经修筑好的要塞,苏联侧和黑河的情况比预想的要严重。

  远藤的日记中记录此行的主要目标是中蒙、中苏边境的重点地带,对面苏军的布防情况。

  侦查结束后,远藤开始起草一份秘密报告,这份报告很快被报送日军大本营,一个月后,收到东京方面指示的关东军随即下达了代号为“589号”的绝密命令,就是这份密令,让1934年5月的关东军迅速行动起来,在充满变数的边境线上,将一座座大山陆续点活成充满杀机的怪兽。

  密令的内容是前后役使数十万人沿中蒙、中苏长达3000公里的边境地带,修筑一系列大型军事要塞的计划,这些大型军事工程阵地,被称为“要塞”、“筑城”或“筑垒地域”,由于当年日军临近灭亡时销毁了大部分档案材料,当事人又大部分已经故去,日本在中国东北边境的这一军事筑城计划其中内涵的玄机就成为近年来人们反复追索的课题。

日本关东军的历史

  郑乃东(中苏边境要塞研究中心研究员):从1931年“9.18”事变进了东北,1932年的第一个年度计划要纲就提出来准备要跟苏联打仗,完了以后就要年年跟苏联打。

  菊池实先生是今天日本研究侵华日军东北要塞史方面的专家,自1991年初次接触要塞史开始,他每年都要到中国进行实地调查与考证,他认为日军当年建造的这些要塞,决不仅仅是为了守株待兔,而是按照一个庞大的帝国军事行动计划,被严格划分为各自不同的使用目的。

  菊池实(日本关东军国境要塞遗迹研究会会长):日军从东面进攻的话,首先在东边边境上建了很多的堡垒,第一目的主要是进攻苏联,随着苏军远东地区的优势不断增强,到了后期,就变成了决定日军命运的堡垒了,改变了最初的设想,实际上成为了防御苏军的堡垒。

  日军将整个东北地区分为东正面、北正面、西正面,虎头、东宁、绥芬河属于东正面,海拉尔属于西正面,黑河、孙吴属于北正面,日军的作战构想是计划从东正面发动进攻,东宁作为第一作战区,西正面的海拉尔是第二作战区,日军预测在第一作战区发动进攻时。

  苏军势必会从满洲的西面进攻,抄日军的后路,因此位于西正面的海拉尔要塞,必须抵御住来自此方向苏军的进攻,以防腹背受敌,一旦日军主力攻入苏联境内,北正面和西正面再同时发动进攻,就可以一举拿下苏联远东。

  相关资料介绍:

  日本关东军是日本陆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因侵驻中国东北的金县、大连地区的“关东州”而得名。成立于公元1919年,解散于公元1945年8月。关东军是日本陆军驻扎在中国东北的一支军队。编有31个步兵师团,11个步兵和坦克旅团,1个敢死队旅团和2个航空军,以及伪满洲国部队等,共约120万人。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关东军被击毙八万三千人,被俘五十九万四千人。战后,余下的关东军官兵作为俘虏被送到西伯利亚从事强制劳动。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