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亚洲历史 > 浅草寺历史简介

浅草寺历史简介

日期:2017-06-18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浅草寺(日语:浅草寺),又名金龙山浅草寺,位于日本东京都台东区浅草二丁目,是东京都内历史最悠久的寺院。山号为金龙山。供奉的本尊是圣观音。

  寺庙历史简介

  浅草寺位于东京台东区,是日本现存的具有“江户风格”的民众游乐之地。浅草寺是东京都内最古老的寺庙。相传,在推古天皇三十六年(公元628年),有两个渔民在宫户川捕鱼,捞起了一座高5.5厘米的金观音像,附近人家就集资修建了一座庙宇供奉这尊佛像,这就是浅草寺。其后该寺屡遭火灾,数次被毁。到江户初期,德川家康重建浅草寺,使它变成一座大群寺院,并成为附近江户市民的游乐之地。除浅草寺内堂外,浅草寺院内的五重塔等著名建筑物和史迹、观赏景点数不胜数。每年元旦前后,前来朝拜的香客,人山人海。

  寺院的大门叫“雷门”,正式名称是“风雷神门”,是日本的门脸、浅草的象征。雷门是公元942年为祈求天下太平和五谷丰登而建造的。几经火灾焚毁,后于1960年重建。雷门正门入口处左右威风凛凛的风神和雷神二将,镇守着浅草寺。雷门最著名的要数门前悬挂的那盏巨大的灯笼,远远可见黑地白边的“雷门”二字,赫然醒目,着实为浅草寺增添不少气派。人们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而供拜这两座神。门内有长约140米的铺石参拜神道通向供着观音像的正殿。作为了解日本民族文化的旅游名胜,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络绎不绝。

  寺西南角有一座五重塔,仅次于京都东寺的五重塔,为日本第二高塔。寺东北有浅草神社,造型典雅,雕刻优美。浅草有名目繁多的节日,一年四季都有庆祝活动。

  建筑特点

  雷门

  雷门-表参道入口之门。切妻构造八脚门,左面的是风神像,右面的是雷神像,正式名称为“风雷神门”,通称为“雷门”。庆应元年(1865年)被烧毁、1960年(昭和35年)、约1世纪之后以钢筋混凝土再重建。门内置有实业家松下幸之助于浅草观音祈愿之后病愈,作为报答而寄赠的大灯笼。

  宝藏门

  宝藏门-钻过雷门、通过仲见世商店街之后就是宝藏门。入母屋构造的二重门(2层建筑、外观上为上下二重门)。现在之门于1964年(昭和39年)再重建时以钢筋混凝土建造、由实业家大谷米太郎夫妻捐款兴建。门的左右置有仁王(金刚力士)像、之前名叫“仁王门”、昭和再重建后才称为宝藏门。其名来自门上层的文化财产收藏库。

  本堂

  本堂-本尊观音像供奉之地,故又称观音堂。旧堂于庆安2年(1649年)重建,为近世大型寺院本堂的代表作与国宝(当时),1945年(昭和20年)于东京大空袭被烧毁。现在之堂于1958年(昭和33年)再重建时以钢筋混凝土建造。外阵有川端龙子(りゅうし)作画的“龙の图”、堂本印象作画的“天人散华の图”等天井画。

  内阵中央为本尊安置间,高6米的宫殿。宫殿内部分为前之间与奥之间,奥之间有秘藏本尊,前之间为“お前立ち”观音像。于毎年12月13日会举行的开扉法事,与有特别仪式需要开扉的时候,信徒可以到此参拜“お前立ち”像,但秘藏本尊像不作公开。宫殿的左右有胁侍梵天帝释天像,堂内后方左右有不动明王像与爱染明王像。

  五重塔

  五重塔-重建前之塔于庆安元年(1648年)建成、与本堂同様于关东大地震时倒壊、1945年时东京大空袭被烧毁。现在之塔于1973年(昭和48年)重建、钢筋混凝土建造、铝合金瓦顶、基坛高约5米、塔自体高约48米。基坛内部有收纳供养灵位牌的灵牌殿、塔的最上层置有斯里兰卡传来的舍利子。现在塔之本堂位于西侧、重建以前本位于东侧。

  二天门(重要文化财产)-位于本堂东侧,向东兴建,切妻构造八脚门,木材建造。元和4年(1618年)时建筑,没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的贵重建筑物。当时的将军德川秀忠为供奉父亲德川家康而于日光与浅草建东照宫,这门是作为浅草东照宫的随身门而被兴建(东照宫于1642年烧毁、没有再重建)。现在,门的左右安置有二天(持国天、増长天)。

  浅草神社

  浅草神社(重要文化财产)-位于本堂东侧。此神社供奉的是浅草寺草创相关的三人。明治神佛分离之后与浅草寺属不同法人管理。详细参照浅草神社。

  伝法院-位于宝藏门前西侧、浅草寺和尚生活的地方。有由小堀远州制作的回游式庭园。一般不公开开放。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