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乌台诗案苏轼冤枉与否

乌台诗案苏轼冤枉与否(2)

日期:2022-03-09 编辑:风音 来源:网络

尽管苏王二人关系不好,苏轼落难也的确是新法派人物找的茬,但王安石本人还是格局比较大,他亲自出手营救苏轼就是最好的明证。

一个人太优秀,太受领导器重,往往会引来众人的嫉妒。苏轼文才太高,大受神宗赏识,不乏嫉妒之人,一旦有机会可趁,嫉妒者便蠢蠢欲动。吕惠卿、李定,甚至包括中国古代史上的大科学家沈括,也都是此案的告密者。

苏轼被贬湖州后,上《湖州谢上表》以谢龙恩,本来只是一篇公文,也只是例行公事,但苏轼在表中宣泄了一些个人的小情绪,可能在皇帝看来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把一个京官贬到地方,发点牢骚也正常。

但在好事者眼中,可做的小动作就多了。一个人命运的改变,有时只是一个偶然。他在上表中说“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等句。

这些牢骚如果出自一个没有知名度的人之口,一般不会有人追究。但此语出自当时的大文豪苏轼之口,问题大不大是一方面,关键是被好事者能放大好多倍。

就像现在的名人,随意一个不雅的动作,只要上了热搜,那道歉是必须的,搞不好就是一个大型翻车现场。苏轼在当时就有着这样的烦恼,写个啥,都能上热搜,都要接受公众的评审。

在当时有个中央监察机构叫御史台,也称乌台,主要职责有两个:其一,弹劾百官,其二,推鞠刑狱。说起别名乌台,其中充满了文人对它的戏虐。御史是专门挑官员们毛病的,于是文人们都认为御史们都长了一张乌鸦嘴,御史台也就叫成了“乌台”。

对于苏轼的这份上表,御史们认为有问题,但问题还不至于要下大狱,这事儿解决起来,也是可大可小。

既然这事儿可大可小,那好事者们必定往大了做,于是顺藤摸瓜,在苏轼的其它诗文中找到了所谓讥刺皇帝的证据,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说这是讽刺皇帝。再如“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说这是大逆不道,皇帝哪能向九泉之下寻蜇龙呢?

在古代有一个人的坏话是千万不能说的,就是皇帝。于是苏轼就因为几篇诗文被下了大狱,因“诗”成案,故曰“乌台诗案”。

苏轼说皇帝坏话,这是罪大恶极,看上去似乎非死不可。但这起案子在宋神宗眼中,他在意的倒不是苏轼的几篇诗文,而是苏轼反对变法,由此激起了宋神宗的愤怒。

这天下到底谁说了算,你们一群人来反对,还有没有把朕放在眼里。宋神宗生气的地点在这里,于是抓一个大名人来杀鸡儆猴,也未尝不可。

那么宋神宗到底有没有要杀苏轼的意思呢?从苏轼被释放的结果来看,神宗并非真要杀他,有两个原因:

其一,宋太祖曾有誓约,说除叛逆谋反之罪外,一概不杀大臣,所以宋朝的士大夫很少死于非命。

其二,宋神宗太欣赏苏轼的才华了,而且朝堂之上保他的人也有一大批,比如,王安石尽管与他不对付,听说苏轼有难,尽管当时自己也因受到打击,被迫辞官回到了江宁老家,但他还是上书给神宗,为苏轼做了辩解,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其胸怀之大,令人敬佩。

所以,苏轼在被关押了四个多月后,他还是出狱了。但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还是巨大的。

首先,苏轼因诗入狱后,其妻怕事,将苏轼不少手稿都给烧了,这对文坛来说,可是一大损失。

其次,苏轼以戴罪之身被流放到黄州后,他的心态还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尽管也有《赤壁怀古》这样的豪放之词,但在经历了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之后,在他的词中,也多有凄清苍凉之感。如“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第三,乌台诗案牵连了不少苏轼的亲友,多达39人,其中三人都受到了重处。如驸马王冼,被削除了一切官爵;再有王巩,被发配西北;还有苏辙,也遭受了降职处分。对于亲友因自己而获罪,苏轼内心自责的感受可想而知。

不过与宋神宗、王安石相比,苏轼已经算是幸运了。王安石胸有大志,但难于实现,最后郁然病逝。宋神宗作为一代帝王,却无法左右朝堂,空有一身抱负,到死也无法实现,年仅38岁忧郁而死。而苏轼获罪,因其知名度摆在那里,还有大把人营救他,而宋神宗、王安石想做一件正经事,却无人支持,这种帝王之悲、君臣之悲,又有谁人能懂。

回看曾同朝共事的三个人,苏轼、王安石和宋神宗,到底谁是赢家?答案令人意外,那就是他们都输给了命运。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