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苏轼葬在郏县的原因

苏轼葬在郏县的原因

日期:2022-02-14 编辑:风音 来源:网络

中国人一般讲究落叶归根,死后归葬故乡,但苏轼、苏辙却选择离故乡眉山千里之外的河南郏县,这让人颇为费解,历史上对苏轼归葬郏县解读也颇多,主流说法认为,苏轼也通晓风水,是喜爱上了郏县的风水才遗嘱葬在这里的。

苏轼的弟弟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在此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经过汝州,与弟苏辙相会。苏辙领着哥哥苏轼游览汝州名胜。郏县当时属于汝州郏城县,地处中岳嵩山之阳,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之地。

后来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其子将他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其实在二人去世之前,其父亲苏洵已归葬眉州眉山故里。到了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又在这里修建了苏洵的衣冠冢,就此成就“三苏坟”。

事实上,这一说法历来争议颇多,因为苏轼兄弟在其父苏洵归葬故里四川眉山之后,特别是他们进入晚年之后,曾多次表示死后要从父葬归于故里。另外,苏轼在迁官和流谪过程中也卜葬过他地。但最终的事实是二苏既没有归葬故里,也没有葬身他地,还是选择藏于郏县,其原因,应当不只是喜好郏县嵩山风水那么简单。历史上的学者对此也有颇多猜测。

元代孙友仁认为,主要原因是苏轼去世的地方离故乡眉山太远,无论是水路溯三峡而上,还是越秦岭入蜀,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当时的苏轼屡遭贬谪,贫病交加,估计苏家也无力承担他归葬眉山的路费,不得已才葬在路好走一些的郏县,毕竟他也曾经表示过可以葬于此地。

清代毕沅认为,当时的宋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出身中原以外各地的朝廷大员,死后可以在汴京方圆五百里以内选地安葬。比如出身庐州合肥的包拯死葬巩县(今巩义),出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的范仲淹死葬伊川,出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的欧阳修死葬新郑,出身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的范镇死葬襄城,都没有归葬故乡,所以苏轼选在汝州郏县安葬也没什么好好奇的了。

还有人认为,当时苏氏子孙多散居在郏县小峨眉山附近,比如他的弟弟苏辙就住在颍川,小儿子苏过住在斜川(今许昌境内),都离郏县不远,而四川眉山老家已经没什么直系亲属了,葬在郏县祭祀扫墓都比较方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宋元祐九年(1093年)擢进士第二名的渝州(今重庆)人赵捻任太常博士,元符年间省父返渝,打着苏轼兄弟被贬的大旗,借除君侧之奸的旗号,起事造反。哲宗死后,二苏北返,赵捻被株连九族,此案直待苏轼死后才结案,苏轼兄弟哪敢提出返川归老之愿,若为政敌落下口实,岂不遭灭门之祸?苏轼是迫于形势,不殃及子孙后辈才葬郏的。

这个问题的说法真的很多,真实原因也许不止一个,可能是上述原因交织的情况下,苏轼及其家人综合考量的一个结果。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