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万历对张居正的感情

万历对张居正的感情

日期:2022-01-22 编辑:风音 来源:网络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万历皇帝朱翊钧虽然年纪只有二十四岁,不过少年老成的他此时已经登基为帝十五年了。就算是从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算起,万历皇帝也做了五年所谓的实权皇帝。

对于年轻的万历皇帝来说,这十五年的时间太漫长了,也是这十五年的人生历经,似乎已经奠定了他一生的所有价值观,他对于这个世界所运行的方式早已是了然于胸,颇有一种大彻大悟的境界。

就在这一年六月(公元1587年7月),正逢张居正逝世五周年之际,紫禁城中发生了一件小事。深坐紫禁城皇宫之中的万历皇帝,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期间,又想起了曾经的往事,又想起昔日自己口中的“元辅张先生”。于是,他亲自给工部下了一道谕旨。

万历皇帝亲自降谕工部,要工部派人如实核查一下,张居正当年在京城所拥有的住宅没收充公以后,现如今都作何用处?到底是卖掉了,还是租给了别人;如果租给了别人,又是都租给了谁?

就这样一件“万历皇帝询问张居正昔日住宅如今都作何用处?”事情,看似是一件芝麻大点的小事,而史官却明确的记载万历皇帝的这道上谕。不过,至于工部的答复史官却没有记录。

据历史学家黄仁宇推测,工部的答复史官没有记录,大约是负责记录万历皇帝言行的史官认为记载这道上谕,已经可以表明万历皇帝当时微妙的思绪了。至于张居正曾经的房产如今是租是卖,也不是什么国家大事,也不重要,就没有必要再加以记载了。

可以说,正逢张居正逝世五周年期间,万历皇帝的一道上谕已经表明了他当时已经是思绪万千了。特别是对于那位昔日的恩师、国之栋梁、元辅张先生,已经真真切切尝到作一个实权皇帝滋味的万历,想必感情更加复杂吧!

九岁的万历皇帝继位之初,经过短暂的首辅大权之争后,高拱解职回老家了,张居正成功晋升为内阁首辅。凭借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司礼秉笔太监冯保鼎力支持,加之以内阁首辅的权力,张居正总揽朝中一切军政大权。

一方面,总揽朝中一切军政大权张居正力挽狂澜,实行了“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大明王朝重新恢复生机,国力大增。另一方面,作为万历皇帝总导师的张居正,用尽浑身解数,费尽心血力图把这位幼年天子培养成为千古一帝。

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全力改革下,大明王朝似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随着张居正的逝世,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万历十年,一代权臣张居正逝世,著名的张居正改革就此落下帷幕。

伴随着张居正的逝世,朝廷上下即将掀起的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权力更迭瓜分的政治风暴。随后,张居正被打倒了,朝中的各股政治势力较量之后,重新瓜分所有权力,此时的万历皇帝似乎拥有了一切军政大权,成为了一位实权派皇帝。

对于昔日的恩师、国之栋梁、元辅张先生的身后事,年轻的万历皇帝几次想要适可而止,然而现实中的张居正的生活奢华程度却一次次刷新了万历皇帝的想象。

尽管是这样,万历十年(1572年)倒张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后,万历皇帝也只是剥夺了张居正及其家属生前的一切荣誉,此时的万历皇帝一心想要“以全始终”。等到万历十二年(1574)时,因为辽王等原因,万历皇帝开始对张居正抄家、流放了。

通过倒张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后,年轻的万历皇帝终于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大明王朝的一切军政大权。从张居正逝世的那一刻开始,他开始勤勤恳恳作好一位皇帝,想要有一番大作为,想要成为千古一帝。

然而,现实总是在无情的打击万历皇帝。张居正逝世之初,朝中大臣抨击指责之声,全部都指向了张居正;等到张居正事件结束后,朝中大臣抨击指责开始全部都指向了他。

张居正势力倒台后,看似是年轻的万历皇帝自己获得一切军政大权,实际上是被新上台的群臣瓜分了张居正生前的一切军政大权。而他只是获得了亲政的皇帝之名而已,仅此而已。

不仅如此,渐渐地年轻的万历皇帝发现,曾经幻想自己在掌握一切军政大权后干出一番大事业的理想是多么的可笑。因为看着张居正治理天下与自己亲自治理天下完完全全是两个概念。

等到万历十五年(1587年7月),已经身心疲惫、看透政局的万历皇帝对身边的大臣大失所望,对于皇帝按理该做的很多事宜都已经完完全全失去了兴趣。万历十五年,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一切都在发生历史性的转折。

在这个万历十五年、正逢张居正逝世五周年的时间里,万历皇帝再一次想起了当年的恩师、国之栋梁、元辅张先生,到底是怀念呢,还是憎恶呢,想必怀念要多一点吧!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