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说:中医的望闻问切科学吗?
近年,关于中医是否科学,乃至“废止中医”的言论甚嚣尘上。其实对于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历来众说纷纭,仁智互见。贬低者称之为“伪科学”、“玄学”,褒扬者称之为“中国传统科学”、“复杂性科学”。“正反两方”从争论到争吵,从争吵到谩骂,乃至在某电视台的知名节目里险些拳脚相向,急得主持人不停大呼:“请嘉宾冷静!请保持风度”!其中收视率最高的一期节目,“废止中医”一方特别着力对中医辩证施诊的“四诊法”提出强烈质疑,场内顿时“硝烟四起”,唇枪舌剑好不激烈。那么何谓中医的“四诊法”呢?
四诊法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和他自己多年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四诊法”,即“望、闻、问、切”,成为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貌似神秘的望、闻、问、切,原本含义是怎样的?
中医如何“望、闻、问、切”才能全面诊断病情?
这种延续了2000多年的诊病方法真是不科学的?
有没有一种真正科学的方法能够做出判断?
让我们用客观、严谨的态度,来给中医的“望闻问切”来一次科学全解析。
生物电解读中医诊断与治疗
中医的诊断技术主要是望、闻、问、切四诊。望是指观气色;闻是指听声息、闻气味;问是指询问症状;切是指摸脉象。现代中医的治疗包括中药和中医技术,中医技术包括中医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和刮痧。
生物电与望诊
望诊是运用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信息作为分析疾病的依据。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也包括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望诊包括面部望诊(眼、唇、舌部)、手部望诊和形体望诊。
一、面部望诊及其生物电机理假说
1.望精神
望精神是望患者精神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神志状况、面目表情、语言气息等观察患者精神状况,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敏、动作是否协调等,以判断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
2.望气色
望气色是观察患者皮肤的颜色、光泽。皮肤颜色、光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颜色的变化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证和疾病的不同性质;光泽的变化即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且面部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于显露,故望气色主要指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帮助了解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3.望外形与五脏相应
一般的说,五脏强壮,人体外形也强壮;五脏衰弱,则外形也衰弱。
4.面部望诊的生物电机理
所谓面色,就是患者面部整体的颜色,那么面色为什么会有变化呢?每个脏腑都有它们各自的生物电规律,这就是人体器官水平的生物电,这些生物电会向周围的组织传导。脏腑生物电流向体表后,影响皮肤细胞本身的生物电,日积月累产生细胞结构方面的细微变化。这种细微变化以色素沉积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人们直观看到的面色。另外,人一旦得病,生物电流就出现紊乱,使体表相关穴位电阻值、电位、痛阈值改变。穴位电阻值、电位的改变,直接影响局部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出现松弛、凹陷、结节状和条索状的阳性反应,还出现相应穴位皮肤颜色的变化,上述体表的变化为中医望诊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物电流动正常,面部血流正常,细胞代谢正常,则面部光泽;生物电流动减慢,则面部血流减少,细胞代谢减慢,则面部失去光泽,严重时产生灰暗;生物电流动加快,面部血流增加,细胞代谢加速,面部赤红。有经验的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眼睛的五轮八廓、巩膜颜色,可以诊断疾病。
生物电的异常,也影响耳组织的新陈代谢;当人体的脏腑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郭的一定部位出现某些病理反应,如压痛、导电性能改变、变形、变色、结节、脱屑等。针刺这些部位可以防治疾病,这些部位就是耳穴。最新发明的一些仪器通过监测全身某些穴位电阻,如手、足、耳等穴位,可以诊断疾病,或根据按压手、足、耳等穴位产生压痛诊断疾病,也是利用上述原理。
二、舌诊及其生物电机理假说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舌通过经络与五脏相连,因此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其中,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受外邪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1.舌部分区与望诊内容
望舌是通过察看舌的形态、质地、色泽、润燥等方面的变化以测知病情变化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诊法,在中医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舌质(舌体)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中医将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侧几部分,根据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的脏腑病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机械地看,需与其他症状和体征相结合考虑。
2.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
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而不厚,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观察舌苔主要观察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3.舌部望诊的生物电机理
舌与脏腑之间通过生物电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五脏六腑的任何变化都可通过经络生物电的联系直接影响舌的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使舌神、舌色、舌形、舌态产生改变。脏腑的病变影响生物电的变化,进而引起舌苔的变化。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状乳头之分化。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舌苔,这些代谢过程都有生物电的参与。
三、手诊及其生物电机理假说
1.手诊
手诊是通过望手部的色泽和掌纹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目前已经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手部色泽及掌纹确实有助于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但是,手诊不是街头的手相算命。
2.手诊的生物电机理
虽然中医手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掌纹的改变和生物电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手掌纹路和色泽的变化来判断疾病,完全是一种统计学规律,后来人们发现了掌纹的变化和脏腑疾病之间的关系,就用中医的经络理论来加以解释,使之成为经络诊断的一部分。经络的实质是生物电流动,因此脏腑的变化实际上是表现为生物电的变化,手掌皮下的血液循环丰富、微循环密集,带来大量生物电信息,各种生物电信息汇聚此处,日积月累才形成不同的掌纹。
手纹与生物电流动相关,如果手掌的生物电充盈,那么手的颜色就健康,手纹结构就顺畅清楚。手掌上的穴位多,穴位是生物电的涡流,生物电过强,手部就会发红,说明身体有些器官就健康。由于手离心、肝、肾的距离比脚近,而且手部生物电流动受外界压力小,因而留下的生物电信息也比较强。
生物电与闻诊
一、闻诊内容
闻诊是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患者的声音和气味两方面的变化。闻诊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嗅病气)。闻声音即观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的变化;嗅气味即观察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变化,以协助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
1.闻声音
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属虚证。语音声高有力,前轻后重,多为外感病;声音低怯,前重后轻,多为内伤。说话多而声音有力,多属实热;说话少而声音低微,或说话断续不接,多属虚寒。说话声高有力,但语无伦次,神志不清,为谵语,属实证;发音无力或不连续,语言重复,神疲不力,为郑声,属虚语;自言自语,见人便停止,为独语,属心力不足。语言塞涩多为中风。呼吸气粗或喘多属热属实,呼吸气微多属虚证。咳嗽声重浊声粗,多属实证;咳声无力,多属虚证;干咳阵阵而无痰为燥咳;咳时痰声辘辘,多为痰湿咳嗽。
2.嗅气味
嗅病气可分为身体气与室内气两种。正常人说话时不会发出臭气,口臭多为消化不良、龋齿、口腔不洁的表现。酸臭气为内有食积,腐臭气多为溃腐疮疡。病室有血腥臭,患者多有失血症;尿臊气为水肿病晚期;烂苹果气为糖尿病,以上均为危重病证候。
二、闻诊的生物电机理假说
患者声音、呼吸、口气等方面的变化,都可能是脏腑疾病引起生物电变化的一些外在表现,而且这些生物电的变化和各种声音、气味的变化存在着对应的关系,即某一脏的生物电过强或过弱,必然会导致声高气粗或少气无力,生物电的特异性变化会引起代谢变化从而引起声音、气味的独特变化,因此可以根据声音、气味来判断脏腑的疾病。
生物电与问诊
一、问诊内容
问诊是医生对患者或其家属亲友进行有目的的询问病情的方法,是中医诊断疾病、进行辨证的主要方法之一。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如患者的自觉症状、起病过程、治疗经过、生活起居、平素体质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所以问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一环,它为分辨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问诊的生物电机理假说
中医问诊的内容都要围绕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些内容来问,换句话说,阴阳理论都是生物电的变化。生物电强,病就无法入里,病就在表,反之,病就在里;生物电过盛,生物电流动产生热量就多,就发热,生物电过衰,患者就觉得寒冷;生物电运行正常,患者抗病力就强,生物电运行差,抗病力低下,就是虚证。所以说,问诊就是为了判断患者整体和患病局部或者脏腑的生物电的强弱、盛衰,以此来诊断疾病,确定病位、病性,有助于进一步的治疗。
生物电与切诊
一、切诊内容
切诊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患者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1.脉象与脏腑关系
切脉的最佳时间应选在清晨患者未活动之前,若患者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患者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诊时,医生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左手寸、关尺脉分别反映心、肝、肾和小肠的功能。右手寸、关、尺脉分别反映肺、脾胃、肾和小肠。
2.脉象形成的机理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即医生通过手指感到患者脉动的规律。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肾藏精、精化气,这些都说明脉象的形成与心、肝、脾胃、肾、肠相关。
脉象随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如时间、饮食、劳逸、体位、年龄、性别、体格、情志等。地理环境也能影响脉象。
3.病理性脉象
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叫做病脉。不同的病理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症。有的脉在位、数、形、势方面仅有单一的变化,称为单一脉,如浮脉、沉脉仅表现为脉位的变化。许多脉象要从位、数、形、势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正确诊断。
二、脉象的生物电机理假说
各器官在活动时产生生理功能并伴有生物电的产生,这些生物电都会向体表生物阻抗低的部位流动或传导,流经腕部形成脉,出现不同的脉形脉象,因此,左右寸、关、尺分别体现不同的脏腑器官功能,左寸、关、尺分别体现心、肝、肾功能,右寸、关、尺分别体现肺、脾肾与小肠功能。脉形脉象随着脏腑器官的疾病而引起生物电的变化,中医切脉,就是靠诊察这种生物电的变化而间接判断人体脏腑功能的变化。
所谓心主血脉,即脉象是以血液流动向四肢传导为主,并通过血液系统与肺、肝、肾、脾、肠相连。所谓肺朝百脉,即肺的生物电随血液系统循行全身,肺脏吸收氧气经血液传遍全身;同时,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是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脾胃、肝、肾的生物电都会通过血液的流动而传导,因此,切脉不仅可以诊断心脏状态,也可以诊断脾胃、肝脏、肺脏、肾脏及肠的功能状态。
脉传的过程也是生物电传导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中医切诊就是生物电诊断技术。
生物电受时间、饮食、活动、体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切脉时要让患者取坐位,保持安静,且以清晨饭前为佳。
三、生物电决定中医诊治的特殊性
切脉全凭医生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什么?这种感觉就是医生本人的生物电的产生、流动和传导。而脉象则是患者生物电的情况。因此,切脉是用医生的生物电去检测患者的生物电的过程。
切脉过程有几个要点:首先,医生是一专门检测生物电的“仪器设备”。其次,脉搏跳动是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肾脏及肠的生物电综合。第三,切脉过程对体位、部位的要求是中医诊断过程的操作标准。即取坐位,平掌朝上,以手腕尺、关、寸脉切诊为主。古人摸脉讲究三部九候,但后来在实践中发现,只有手腕部位能最好地反映各个脏腑的生物电,因此在手腕处切脉的方法流传至今。第四,切脉既可以诊断某一脏的生物电,又可以诊断人体整体的生物电。
医生生物电与患者生物电都同样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同的医生号出的脉象不同。因为医生本身的生物电不同而且不断变化,就像用不同的仪器去检测同一个患者,检查结果自然就不同。这也是切脉技术难以标准化的原因之一。
有一些研究人员,试图根据不同脉象的特殊波形,设计出电子脉搏诊断仪,但并没有获得成功。因为脉搏不仅反映心脏跳动,也不仅仅是反映心、肝、肾、肺等器官的生物电,脉象实际上是人体整体生物电的表现,因此,只有进行人体整体生物电测定,才将是中医诊断技术的飞跃。
通过生物电理论来解读中医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医的“望闻问切”绝不是“玄学”,更不是“伪科学”。中医理论和中医实践都是有物质基础的,这个物质基础就是人体生物电。中医不仅不能“废止”,更是可以成为世界主流医学,只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中医药,我们就可以与您一起揭开3000多年中医的神秘面纱,露出中医科学的真面目,实现中医与西医的统一。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