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焦点 > 说说中医的历史:曾被视为“小道”

说说中医的历史:曾被视为“小道”

日期:2019-01-11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古时有一句俗话,叫做“秀才学医,笼中捉鸡”。

是说那些无缘跨上仕途的穷秀才,为了谋生转而学医很快就能够入门,成为不错的医生。

这是为啥?

原来,中医和《易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具有相同的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内有许多共通的东西。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2006年,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外人看来,中医是一门很神秘的学问。中医术语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医:小伙子,你这是阴虚阳亢、心肾不交、五心烦热……

患:大夫,咱还能愉快地聊天不?  

细究下来,古代并没有“中医”的概念。它是鸦片战争前后,为与西医区别才产生的。

1936年,政府制定的《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的概念。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

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在这里,“中”字念去声。

古代的中医既有“汉医”、“国医”等称谓,更有“歧黄”、“青囊”、“杏林”、“悬壶”等代称。

岐黄

此名来自《黄帝内经》,该书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人便称其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因《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中的经典,“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

青囊

因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的医学着作《青囊书》得名。据传,三国时魏王曹操患有头风,召来华佗为他看病。华佗建议做开颅手术,曹操疑心华佗要谋害自己,就把他杀了。华佗临死前把自己毕生所学着成《青囊书》,赠给狱吏。

杏林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隐居在江西庐山的名医叫董奉,他为人看病从不收取钱财,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屋后种杏树。没几年,他屋后就变成一望无际的杏林。从此,人们开始称中医为“杏林”。

悬壶

东汉时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是管市场的官吏,常常看到一个老者用长杆挑壶行医。每到散集的时候,老者就跳到壶里消失不见了。一次他随老者同入壶中,发现壶里竟别有天地,于是拜其为师。数年后,他学成出山,从此悬壶行医。

 

在古代的三教九流中,医生是中九流里的二流职业。

然而,这个看似强势的职业,在中国古代的某些节点里,似乎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受人尊敬。

北宋时范仲淹说,“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看上去有些冠冕堂皇,一个治国一个救人,实际却透着种种无奈。

《新唐书》曾评价:“凡推步、卜、相、医、巧,皆技也,小人能之故前圣不以为教”。大文学家韩愈,则更加毒舌地直言不讳道:“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草泽医、走方医、江湖医、游医......从称谓上亦能看出古代医生的生存状况。

古代很少有人是一读书就立志学医的。

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自序中说:

“医,小道也,精义也,重任也,贱工也”,“ 而窃慨唐宋以来,无儒者为之振兴,视为下业”。

可谓道出了古来医生尴尬的社会地位,与医学巨大社会责任之间的纠结。

自小,我们就学习过“扁鹊见蔡桓公”、“华佗刮骨疗毒”的故事。除此之外,古代中医名家们还做过哪些神奇的手术?

最早的兔唇手术

据《晋书·魏咏之传》记载:南北朝时,曾任建威将军及荆州刺史的魏咏之,患过先天性唇裂,后经手术,消除了唇裂畸形,说话和进食恢复如同常人。 后来,清代名医顾世澄撰写的《疡医大全》一书,记载了“补缺唇法”:

​“先将麻药涂缺唇上,后以下锋刀刺缺唇处皮,以瓷碟贮流出之血调前药,即以绣花针穿丝(线)钉住两边缺皮,然后搽上血调之药。三五日内不可哭泣及大笑,又怕冒风打嚏。每日只吃稀粥,俟肌肉满,去其丝(线),即合成一唇也。”

智分连体婴儿

据清钱泳《履园丛话》记载:乾隆初年,有位姓程的人家生了两个男孩,脊背互相连在一起,一家人只好求助县城的一位名中医。医生认为可以做分离手术:

他拿来一根琴弦,装在弓上,做成了手术器具,竟然把两个孩子给锯开了。然后在其背上敷了些药,过了几天就长好了。后来这兄弟俩还都活到了九十多岁。这应该是我国历史上首次记载连体婴儿分离手术。

巧接断舌

清代沈源《奇症汇》记载:小儿不慎摔倒咬断舌头,必须趁断舌还热时接上。古人所用的方法是,赶快把鸡蛋轻轻敲碎,去掉外面的硬壳,将蛋壳内的薄膜套在对接上的断舌头上,再用洪宝丹敷在薄膜上,就可以接好了。

如果时间太长,断舌已发凉,就不要再接了,只把洪宝丹敷在舌上,也能重新长好。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