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亚洲历史 > 日本侵略者为什么叫日本鬼子

日本侵略者为什么叫日本鬼子

日期:2017-05-08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日本鬼子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日本侵略者的称呼。战争结束后,“日本鬼子”演变成为华人对日本人的蔑称。“日本鬼子”有时会简称为“鬼子”,那么日本侵略者为什么叫日本鬼子?

  称呼来源

  日本鬼子,源自针对西洋侵略者的“洋鬼子”(易懂解释:“‘日本的战士’侵略另一方的土地”)一词,在甲午战争之后,“鬼子”也被用在对日本侵略者的指代上。

  抗日战争结束后,“日本鬼子”演变成为华人地区常用的对日本人的蔑称。“日本鬼子”有时会简称为“鬼子”,比如电影《鬼子来了》和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中的“鬼子”指的就是日本侵略者。

  有日本评论指出,因为两地文化不同,日本文化视鬼为有强大力量的象征,而并不一定像中国文化那样视鬼为非人,所以即使看到中国的示威标语写日本鬼子,也难以明白这个蔑称中的贬义。这个词语后来用于日本导演松井稔于2001年拍摄的电影《日本鬼子:日中15年战争·原皇军士兵的告白》。

  著名鬼子

  血洗中国城市的倭寇第一人——山地元治旅顺大屠杀的制造者——山地元治

  山地元治(1841~1897)初名忠七是个地道的鬼子。出生于日本土佐高知,为日本土佐藩士(马回役150石)山路元恒之子。戊辰战争从军。1867年兵小队长参加鸟羽伏见之戦、胡蝶队长东北转战。1868年、土佐藩大队长、翌年、由于战功被新政府加赏典禄150石。1871年任陆军少佐,补御亲兵第8大队长。1877年3月到10月步兵第4联队长西南战争出征、别动第3旅団参谋长、6月战场受伤。历任歩兵第3联队长、歩兵第12联队长、1881年2月、晋陆军少将,熊本镇台司令官。大阪镇台司令官、歩兵第2旅团长、再度熊本镇

日本侵略者为什么叫日本鬼子

  台司令官、1886年12月升陆军中将。第6师団长、第1师団长。1890年列贵族,获封男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为攻占辽东半岛而组建侵华第二军,山地元治任第一师团长,直接听命于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指挥。当时,第一旅团长乃木希典少将、第二旅团长西宽二郎少将、参谋长大寺安纯大佐都是他的部下。侵略中国前夕,山地元治将爱马献给宫内省,以马革裹尸的决心,举行诀别宴会,还编制1500人战死名簿,表示不攻克北京决不回国,其侵华狂妄伎俩表演至极。

  19世纪,日本确定以中国和朝鲜为侵略对象的大陆政策后,在中国建立了许多特务机关。其中,最著名的是一脉相承的日本陆军三大特务机关:清末时期的青木宣纯机关、北洋政府时期的坂西利八郎机关和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土肥原贤二机关。1894年10月24日,山地元治率侵华先头部队分成4队由庄河花园口登陆。10月27日,山地元治派出斋藤太郎少佐率一个支队在日本联合舰队的配合下,奔袭并占领了貔子窝。此后,承担攻打金州重镇的任务,指挥约20000人,于11月6日占领金州。

  攻陷金州后,山地元治按原定作战计划向大连湾进犯,由于清军弃守,便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大连湾。之后稍事休整,便组织进攻旅顺。他首先派出了两支侦察部队前住旅顺,然后亲率第一师团由右路经南关岭、贾家屯、三十里堡、牧城驿、营城子、双台沟、许家窑,泥子河等地,向旅顺进发。11月17日,他动用了12门山炮、24门野炮和4门攻城炮向旅顺后路的清军堡垒猛烈轰击。击溃清军西边防线后,又与日军其他部队和日本联合舰队配合,一举攻陷旅顺。

  11月21日,日军占领旅顺后,山地元治下达了“全部剪除”的命令,日军便开始大肆屠杀解除武装的清军俘虏和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在他的指挥下,大屠杀从旅顺东部开始,逐步向西推移,挨门逐户进行搜杀,城里杀尽又杀向城郊,偌大一个旅顺城,只逃出六七百人。而城内免遭杀戮的36个中国人是被日军逼作抬尸队清理杀人现场才得以活命的。

  山地元治在旅顺相继虐杀4天后,又调兵遣将,回锋北上,先后攻占普兰店、复州、盖平。1895年2月下旬,他又参与制定“辽河下游扫荡计划”,派兵进犯大石桥、营口、田庄台等地。甲午战争之后,山地元治因侵华有功而获勋一等,叙功三级,赐位子爵,补两部都督,1897年病死。

  南京大屠杀的头号元凶—— 朝香宫鸠彦王南京大屠杀的头号元凶——朝香宫鸠彦王

上一篇:日本温泉历史
下一篇:日本自卫队资料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