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欧洲历史 > 80年代的东欧剧变简介

80年代的东欧剧变简介

日期:2017-09-22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东欧剧变历史上也称为东欧民主化,西方国家则称之为东欧1989年系列革命,此次剧变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才结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

  80年代的东欧剧变简介

  东欧剧变使东欧各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也慢慢的往资本主义制度演变,东欧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随之走向失败,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陷入低谷。很多资料都有记载东欧剧变简介相关内容,此次剧变最先发生在波兰人民共和国,后来慢慢的扩展到捷克斯洛伐克等相关国家。

  东欧剧变简介内容并不是很多,但这次事件持续时间相对来说是比较长的,一直到苏联解体才宣告终结,同时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使东欧各国的体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当时罗马尼亚还发生了流血事件,其它国家大多以自由评选和平结束,阿尔巴尼亚是最后一个共产党结束的国家。

  根据东欧剧变简介中写到东欧其实早在五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遭受到苏联的大力镇压,一直到八十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已经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当中。当时各国社会主义发生了剧烈了变化,人们迫切的把建立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的目标,努力实现多元化,对于反动派的打压力度也明显减弱。后来很多反对势力权力大增,纷纷建立新的政权,分裂多年的东西德重新统一,东欧剧变的最终结局是社会主义苏联在1991年底解体,相继建立了多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东欧剧变过程介绍

  东欧剧变过程很复杂,东欧社会主义国军用早在五十年代的时候就被苏联强势镇压,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经济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当时东欧各国的政治局势不同程度上都发生了变化,共产党与工人领导都被破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把建立明主独立作为前进的目标。慢慢的实行了政治多元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的高压统制管理也逐渐放松,对于反动势力的打压政策逐渐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反动势力大增,新政权的建立越来越多,在经济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由于民主化思想的不断传入,党内部也出现了民主派与党外相结合,这样使当地的专制政策完全失去了民心。

  东欧剧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面讲的只处于第一阶段,但这为后来二个过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必经之路。东欧剧变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执政党在国内外双方压力下,以及东欧各方面的统治下走向衰亡,对于反对派的斗争也是逐渐趋于退让与妥协。最终放弃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政治走向多元化,不再是以前的一党专制,民主自由势力得以扩张。

  东欧剧变第三个阶段则是民主派向执政党夺权的过程,当时各方面施加压力,使得执政党与民主派发生很大冲突,最终使执政党陷入困境,民主派正式取得政权,但还是有个别国家没得和平转化,最终不得不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的转变。

  东欧剧变实质

  ‍‍东欧剧变当时的影响力很大,但是后来中国媒体对于它的论述却越来越少,甚至后面干脆不再提及此事件,进入到休克模式当中。后来一些媒体对此也有一些说法,只评价手段,而不评论结果,事实上东欧各国在东欧剧变之后生活得好吗?关于东欧剧变之后生活得好不好是很多人关注的事情,中国与东欧走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道路,所以从某种意义很难确定到底哪辆车跑得快。

  东欧剧变实质是什么?就中国与东欧在经济方面的变革来看,如果以不同的标准,都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结论,从经济增长来看,中国年均增长速度快于东欧。但要考虑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来说,中国的土地,水,空气污染很严重,东欧在环境方面信誉良好。中国在资源掌控方面,政府几乎占了所有权,而对于东欧来说市场化配置很合理,处于政府穷,人民富的状态。如果从人民名群众生活方式来看,东欧剧变之后生活的好吗?

  东欧剧变之后东欧人生活十分悠闲,生活压力比较小,房价低,福利待遇很高,而中国人房价高,生活压力很大,促使中国人不断努力赚钱,虽然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也成了不折不扣的赚钱机器。东欧人民经历了狂欢,痛苦,最后走上了正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等不同阶段,对于变革,在东欧人心里几乎不用讨论,一致认为相当成功。从政治方面看,东欧现在已经基本上走向了成熟,剧变开始的时候,很多国家对苏联体制极度痛恨,后来执政党也成为了合法组织。

上一篇:东欧剧变简介
下一篇:英荷战争简介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