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成功的平叛竟是借用敌人之手
在唐朝时期。国土内部存在着大量的拥有实际权力的割据藩镇。他们的首领一般都会被唐朝中央政府赐予节度使的职位。由于唐初没有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导致藩镇节度使的问题一直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内部隐患。而唐朝的中央政权也并不一直都是懦弱忍让的。强硬的皇帝,总会在适时的时候。来消灭藩镇割据。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就是唐武宗平定昭义节度使叛乱的历史。唐朝最成功的一次平定内乱,竟是借用敌人之手!
唐朝对于这些割据势力一直采取的是忍让的态势。只要你还在表面上,听从李家王朝的命令。大唐天子就不会多么去为难这些藩镇势力,就会让你的国中之国继续传承下去。
但是说到底,这些割据藩镇势力,实际上都是李家王朝的敌人。事情到了唐武宗这一带发生了变化。唐武宗是一个自小就有远大抱负的君主。他对于先祖们留下来的藩镇遗留问题,十分的不满。一心想找机会消灭这些割据势力。将自己的中央政府权力深入这些割据地区。唐武宗也在一直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机会。
公元834年。唐武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来了。唐朝设立在今天山西,河北地区的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去世了,而刘从谏的侄子,却没有将前任节度使的死亡消息告知中央政府。并且买通政府内的官员以刘从谏重病不能再担任节度使职位为名要挟让他继承昭义节度使的职位。
历史的机会就摆在眼前。有些人选择放弃。而有些人选择抓住机会。唐武宗就是后者。这一次,唐武宗决定不再忍让。唐武宗派人给昭义传去口信:朕,不允许。
其实昭义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比较服从中央政府号令的割据政权,因为其势力范围临近河北。在屡次河北节度使叛乱的时期。昭义镇一直是李唐王朝平定叛乱重要的助手。但是因为李唐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导致昭义和中央政府的关系越来越不和谐。
节度使刘从谏从甘露之变中,嗅出了一丝危险的气息。在死之前,他一直在扩充着昭义的军队实力。在刘从谏知道自己将不久于天命之时。曾留下遗言说,昭义与朝廷必有一战。
所以在他死之前。刘从谏将昭义镇的绝大多数权利都转嫁给了自己的侄子刘稹。并且不断地将自己的族人亲信安排在昭义的政府和军队中。以求自己的子孙族人可以继承节度使的职位。
大权在握的刘稹认为,朝廷对待自己,一定和对待其他的藩镇割据势力一样,以怀柔为主,一定会授予自己昭义节度使的大权。但是这次他的小算盘打错了。他碰见了一个有抱负的皇帝。特别是这个皇帝还对割据势力恨之入骨。
所以在唐武宗的中央政权得到刘稹发来的消息之时。就已然猜到了刘稹的全盘计划。唐武宗随即叫来心腹大臣们商量。看看有什么对付昭义刘稹的办法。
宰相李德裕说。昭义刘慎之所以敢于欺瞒皇上,视皇上于无物,是因为他有同样身为割据势力的河北三镇为靠山。只要想办法不让他们几股势力拧在一起。小小一个昭义一定翻不起什么大的风浪。而李唐的中央政权,应该从中挑拨,命令河北的割据势力去攻打昭义。只要河北的几股势力,服从中央政权的命令。中央政权就可以收回在昭义地区的全部权利。
唐武宗听完宰相李德裕说完。内心十分高兴。立即安排手下,按照宰相李德裕的方法去行动。由于割据势力内部自成一体,和李唐中央政府的关系只是表面上的关系。中央政权想要命令割据势力,需要进行一番复杂的外交辞令沟通。
而这次,唐武宗的命令简短而有力,那就是,着令你镇攻打昭义,平定叛乱。而这次唐武宗主要调动的两个河北割据势力分别是成德节度使和魏博节度使。承德节度使收到皇上的命令之后,立马整顿军备,亲自率领自己的亲信部队,攻打昭义所属的城镇,很快便有了战果。
而魏博节度使的态度就非常的有意思了,当成德节度使率兵在昭义境内奋力战斗之时。魏博节度使却一直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按兵不动。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宰相李德裕心生一计。给唐武宗出主意说,告诉魏博节度使,皇上准备派重兵借到魏博,直功昭义。这样一来,魏博节度使一定会担心朝廷在背后想乘机收复他在魏博的势力。无论如何,他都会出兵帮助朝廷。
事情的发展果然按照宰相李德裕的设想来了。魏博节度使在收到朝廷的消息之后,立马率兵出征昭义地区。此时此刻,大局已定。面对兵败如山倒的境遇,刘慎几次三番地向朝廷请求投降。而皇帝依然只有一个简短的答复:朕,不允许。他只得硬着头皮。整理残兵败将以求负隅顽抗。
屋漏偏逢连阴雨。昭义军内部很多高级将领逐渐投降了朝廷。自己人从心脏里横插了一刀,昭义刘慎的此次叛乱败局已然已经铁板钉钉。
经过此次平叛昭义一战。中央朝廷不但削了昭义这个割据势力的藩。直接管辖了这一大片地区。还通过借刀杀人的手法消弱了参与平叛的剩下两个割据势力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的实力。也给其余的节度使势力敲响了警钟。可以说这是一场对于李唐的中央政权而言全面的,最成功的,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