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南北朝历史 > 女人系列:后庭花,又一盆祸水

女人系列:后庭花,又一盆祸水

日期:2017-04-13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张贵妃发长七尺,鬒黑如漆,其光可鉴。特聪慧,有神彩,进止闲华,容色端丽。每瞻视眄睐,光彩溢目,照映左右。尝于阁上靓妆,临于轩槛,宫中遥望,飘若神仙。才辩强记,善候人主颜色。荐诸宫女,后宫咸德之,竞言其善。又工厌魅之术,假鬼道以惑后主。——《南史·列传第二》

译文:

张丽华头发长七尺,浓黑如漆,光亮可以照人。特别聪明灵慧,富有神采,举动闲雅华贵,容色端庄秀丽。每当望观瞟视,光彩在眼中流溢,映照着左右众人。她曾在阁上妆饰得极为美丽,走近阁前的栏杆,从宫中远远望去,飘飘然好像是神仙一般。张丽华很有辩才,记忆力很强,善于观察陈叔宝的脸色。她很受宫女们的推重,后宫的人都很感恩她,争着讲她的好处。张丽华又精通祈祷技术,假借鬼道来迷惑陈叔宝。

《玉树后庭花》很有名,为什么有名?那是仁者见仁、某者见某的事情了。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并不是《玉树后庭花》的原文,只是诗人杜牧夜泊秦淮河,听见岸上《玉树后庭花》歌声有感而发的作品。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和《玉树后庭花》紧密关联的一位女神级人物——张丽华。

女神的首要特质当然是美。

公元568年,10岁的张丽华被选入宫,做皇太子陈叔宝某个小老婆的侍女,史书记载,陈叔宝对张丽华一见钟情,说:“此国色也。卿何藏此佳丽,而不令我见?”小老婆回答说,这也太早了吧,小身子骨经不起你折腾。陈叔宝想想也是,做了首情诗,以特别的纸张写好之后送给张丽华。

10岁小萝莉收到15岁色狼哥哥的情书,女神的杀伤力不同凡响。

萝莉养成计划数年之后成效显著,张丽华出落得那叫一个漂亮。但只有美貌,那就是花瓶。不过,张丽华明显是智慧与美貌并进,两手都很硬。

张丽华天性聪明,吹弹歌舞,一见便会,诗词歌赋,寓目即晓。参加“超级女声”肯定没有问题,“最强大脑”也有可能出彩。

后来,陈叔宝顶替老爹当上了皇帝,史称陈后主,那时张丽华已经为陈叔宝生下了两个儿子,被封为贵妃,很受宠爱。

这个贵妃还是个秘书人才,当时陈叔宝对政事十分懈怠,懒得动脑子,于是临朝之际,百官启奏国事,干脆把贵妃兼秘书张丽华放在大腿上,共同决定。尼玛,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卷啊!古代版的“有事秘书干,没事干秘书”。

在这个时候,张丽华的秘书水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当时政事主要通过两个太监传递请示,可太监文化水平有限,事多记不住,张丽华则过耳不忘,还细致地写成条款,无一遗漏。史载“人间有一言一事,辄先知之。”社会上有一言一事,张丽华必定首先知道,再告诉陈叔宝。

当然,现代社会某些不法秘书干的事,张丽华也干。因为秘书要提出解决建议,所以有不法分子东窗事发,只要请求张丽华开恩,秘书就会替他们说情。碰到脖颈子硬、不听话的大臣,秘书就吹枕边风,诬陷打压,反正陈叔宝对贵妃兼秘书基本没有什么不听从的。于是秘书党权力熏灼四方,贿赂公行,严重扰乱了陈国的政治生态。

公元584年,陈后主觉得不能充分享受生活,是对生命的最大浪费,于是先从解决居住问题入手,兴建临春、结绮、望仙三座阁楼,作为藏娇的“金屋”。

果然是“金屋”啊!阁楼高数十丈,房间数量有数十间至多,窗户墙壁栏杆,都是用檀木做的,还用以金玉珠翠装饰。门口垂着珍珠串成的帘子,里面设有宝床宝帐。小区绿化工作也很出色,积石为山,引水为池,植以奇树名花。每当微风吹过,香闻数十里。

临春阁皇帝自住,结绮阁的主人就是张丽华,还有两个受宠的妃子,合住望仙阁。三座高层建筑之间还有空中走廊连接。张丽华曾在阁上梳妆,有时临轩独坐,有时倚栏遥望,看见的人都以为神仙下凡,在缥缈的天上,令人可望不可即。

文学青年兼艺术青年陈叔宝并不适合做皇帝,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把一班文学大臣召进宫来,任命通晓文学的宫女为女学士,大家一起饮酒赋诗,挑选出其中文词特别艳丽的,配上乐曲,还特地组织了宫女千人合唱团一起演唱。著名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就这样诞生了: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这首曲子实际上形容的是张丽华的美貌,但却笔锋一转,点出“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的哀愁意味,时人都认为是不祥之兆。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