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汉武帝母亲,汉武帝母亲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

汉武帝母亲,汉武帝母亲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

日期:2017-09-21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武帝母亲——孝景皇后王娡(生年不详-公元前126年),是汉景帝第二任皇后,汉武帝的生母。王皇后是槐里(今陕西兴平)人,母臧儿为燕王臧荼孙女,父为槐里人王仲。其名“娡”,始见于唐朝的司马贞所著的《史记索隐》。

王娡先是嫁于金王孙,并生有一女,之后,被母亲送入皇太子宫,为刘启生下三女一子,其子就是汉武帝刘彻。

王娡是个幸运的女人,她原先嫁给金家,只因为算命人说她可以当皇后,她的母亲便执意把她送入宫中,果然成了美人,生下了刘彻成了皇后。王娡是宫廷之争的得益者,通过政治联姻,提升了宫廷地位。王娡培植的王氏外戚,成为少年刘彻的政治后盾,她周旋于刘彻和太皇太后窦氏之间,一路谨小慎微,不断为自己的儿子扫平前路的障碍,并最终达到目的。

汉武帝母亲为何抛夫弃子?

刘彻生母王娡可算是中国历代后宫中的一景,她以有夫有女之身不仅混进皇宫,而且最后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这不要说在宗法制度严酷的封建社会不可思议,就是在已经开放的现代社会也难以想象。

汉景帝刘启不仅上边有一个胡搅蛮缠的妈妈窦太后,身边还有一个诡计多端的女人王娡。王娡的家乡是今天陕西扶风县槐里镇,她的母亲臧儿出身名门,后家道中败沦落至此。臧儿曾两度出嫁,与先夫生一男两女,王信和王娡、王息,与后夫育两子—田(音“坟”)和田胜。

由于家境不好,作为长女的王娡早早就嫁了人,她的丈夫名叫金王孙,名字大气,但命运不济,他们育有一女名金俗。就在王娡踏踏实实过她的农家日子时,她母亲臧儿却不甘心自家的落魄,请人来算了一卦。结果相士说她的两个女儿有大富大贵的命,臧儿一听来了精神,她终于有了指望!

可这时王娡已为人妻,怎么办呢?臧儿厚着脸皮跑到金家,要人家把女儿退回来,金家大怒,对于这等无理要求坚决不答应。臧儿没了办法,只得把王娡送到长安,进太子宫做了宫女。

王娡毕竟是做过人妻、生过孩子的女人,对于男女之间的事情,比那些少不更事的小宫女要精通百倍,很快,她就把当时的太子刘启给钓上了。刘启本来是有正妻的,这位太子妃还是刘启的奶奶薄太后的侄孙女,但这个小薄氏的命运与她的姑祖母老薄氏出奇地相似,始终被丈夫冷落。不知为什么,刘启从心眼里不喜欢这个远房的表妹,两个人的感情一直不好。更要命的是,小薄氏始终没有为刘启生下一男半女,这就意味着她没有本钱。

这些跟王还没啥关系,她这时不过是让太子痛快高兴的玩具,况且,刘启宠爱的并非王娡一人,最受宠的是栗姬,她首先为刘启生出了儿子刘荣。王娡虽说也没闲着,但一连三个生的都是丫头,量虽多可质不行,这让她在栗姬面前抬不起头。

王娡肯定是一个从骨子里就不服输的人,她又把妹妹王息拉进太子宫帮忙,妹妹年轻貌美有资本,姐姐成熟老到有经验,刘启哪里招架得住,王息自然成为红人。她也的确争气,一连为刘启生下了四个儿子,也许是急于争面子生育过度,王息在生下第四个儿子后不久便去世了。

苍天不负有心人,王娡终于又有了,她对刘启说:“我梦见一个大太阳钻进我的肚皮了!”刘启高兴地说:“这可是个好兆头!”。这个儿子还没出生,刘启的爸爸文帝就去世了,刘启继位,史称景帝。这时,发生了刘启的母亲窦太后要刘启立他的弟弟为储君的事情,景帝刘启为保证江山在自己这一脉中传承,决定立太子。由于皇后小薄氏无子,刘启只好立长子、栗姬生的刘荣为太子。

汉武帝母亲怎么死的

王娡与前夫金王孙生的女儿金俗,一直在民间。汉武帝刚刚登基时,韩嫣告诉武帝这件事。武帝说:“怎么不早点说?”于是亲自去迎接姐姐。金俗的家在长陵边上的小市场,武帝的车到了她家门口,派左右进去请她。金俗家人看到皇帝的车驾惊恐万分,金俗要逃匿。左右将她扶出拜见皇帝,武帝下了车驾说道:“大姐,怎么藏的这么隐秘啊?”

到了长乐宫后,金俗与武帝一起拜谒太后王娡。王娡和女儿金俗都哭了。后来武帝赐给金俗钱千万,奴婢三百人,公田百顷。太后王娡对此深表谢意。后来,武帝又赐金俗汤沐邑,封号为修成君。金俗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淮南王刘安的太子刘迁,成为淮南王妃。儿子号修成子仲,因为王太后的纵容,横行于京师。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六月庚午日(一说前125年元朔四年 ),皇太后王娡驾崩于长乐宫东殿,谥号孝景皇后,与汉景帝合葬阳陵。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