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洗脸用品
提到洗脸,现在我们都习惯用洗面奶,尤其是妹子们,如果只用清水洗脸,老是有一种没有洗干净的感觉,但是在古代没有洗面奶的情况下,古代女性用什么洗脸呢?要知道女人对美的追求就从未停止,所以其实在古代洗脸的方式不仅多,还让人感叹我大中华真的个个都是人才。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历朝历代,人们都用什么洗脸:
魏晋时期,“澡豆”洗脸逐渐普及。
先秦时期,淘米水和皂荚洗脸的方式广为流传。据传,西汉时的窦皇后家中贫穷,也是用淘米水洗头洗脸。
到了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兴起,“澡豆”(用豆粉和药物研制而成的粉状物)这种东西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一开始主要是佛家用,因为其中加入了的药物,有美容功效,便逐渐普及了。
关于“澡豆”还有这么一个笑话:王敦刚和公主结婚时,上完厕所出来时,侍女端了水和澡豆过来,本来澡豆是用来洗手的,王敦这哥儿们以为是干粮,直接给吃了。
《世说新语》:王敦初尚主,如厕···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
唐宋时朝:“澡豆”的升级版出现。
在盛唐时期,有人将“澡豆”进行升级,将皂荚做的豆粉研制成了皂体。
“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用来洗涤的澡豆(猪胰这种原料虽然听起来怪恶心的,那会还是奢侈品呢,一般贵族才用得起)。
而唐朝那位鼎鼎有名的“美容大王”永和公主就不得不提了,她完全将研究美容养颜作为一项自己的事业,让洗脸有了质的提升。
永和公主“搞研究”
据传,为了方便自己搞美容研究,还专门种了二三十亩的原材料,在她不断地尝试下,由此发明了“洗面粉”: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里,是用鸡骨香90克,白芷、川芎、瓜萎仁各150g,皂荚300g,大豆、赤小豆各250g,研磨筛尽,去筋去皮,制成药粉。稍微懂点药理的伙伴肯定知道,这些材料都有活血美白的作用。
到了宋代时期,“澡豆”就非常成熟了,充分结合了“皂荚”的清洁功效和“洗面粉”活血美容的作用。
清朝时期:美容达人慈禧首创洗面奶理念
明清时期开始,“澡豆”改称为“散”或者“粉”,肥皂在制作商也多了一道程序——将花香掺到固体皂中。(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香皂”雏形),改良后的“澡豆”被称为“胰子”
到了清末,慈禧发明了“加味香肥皂”,正式提出“洗面奶”理念。
市面上出售的“胰子”都是用来洗手洗脸洗全身;而慈禧太后发明的肥皂,是专供洁面的。第一次突出了“洗脸和洗澡所用的清洁用具应该分开”的观点。为了更加便捷,这种肥皂被加工成了颗粒状,一次使用3~5颗。
《老佛爷用药底簿》里记载:老佛爷洗脸,重点是两样:热敷+定制洗面奶(定制听起来就很高端)。
先用热毛巾敷脸,为的是让毛孔彻底打开。热敷所用的毛巾是特制的,据说比较细腻柔软,在浸透了加了香料的热水之后,敷到脸上。按照德龄公主的说法,慈禧每天早上热敷的时间很长,差不多能敷上半个小时,为的是不长皱纹。
然后再使用定制洗面奶"加味香肥皂”做二次清洁,而这种香肥皂的配方也被记录了下来:
《老佛爷用药底簿》:松香三斤、木香九两六钱、丁香九两六钱、花瓣九两六钱、排草九两六钱、广零九两六钱、皂角四斤、甘松四两六钱、白莲蕊四两六钱、山奈四两八钱、白僵蚕四两八钱、麝香八钱、冰片一两五钱配制。配制方法:将上述药研成细面,用红糖水合成小(锭),每锭重二钱。
据说,这种“加味香肥皂”不仅颇受老佛爷的喜爱,光绪帝也使用,还会被当做赏赐给心腹重臣,由此可见这个肥皂地位比较高了。
果然女人天生爱美,哪个时间段也不例外。时至今日,洗面奶也彻底普及到了我们的生活中,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捷,也正是古人的不断尝试和努力才有了现在的结果。也许若干年后,我们的后辈们也感叹着我们的各种发明呢!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