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趣闻 > 古代科举作弊方式

古代科举作弊方式

日期:2022-01-12 编辑:风音 来源:网络

古代科举作弊的方式简直太多了,综合各朝代科举考生作弊的种类就有结朋、行卷、怀藏、代笔、授义、继烛、飞鸽传书等十多种,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古人做不到的。据说科举考生还有一种微雕的作弊方法,把答案雕刻在米粒上带进考场。有实力考生的一般都会买通考官作弊,要么用钱买,要么用人情买,只要能考上功名,就能鱼跃龙门,所以古代考试作弊的事儿屡禁不绝。

方法一:怀藏就是带小抄。以前科举一考好几天,由于可以携带吃食、蜡烛、餐具等入场,所以就有了把《四书》《五经》塞在馒头里、缝在衣服夹层以及塞在蜡烛里等比较“粗放”的作弊方法。比如继烛,就是把蜡烛内部沿引线从底往上掏空,塞入纸条后再用蜡油将底部封平,然后带入考场。

方法二:缩写古代没有缩印,但也难不倒高手。举《四书典仓》为例,全书长约八九厘米,宽约5厘米,书内浓缩了“四书”的精华内容,上、下两册共计11万余字。书中的字用的是馆阁体,写字用的是用老鼠胡须特制的“鼠毫”,眼神不好,力道不好的真干不了这活。

方法三:银盐变黑这种方法可以算是古代的高科技了,用这招的都是化学高手,把衣服的夹里密密麻麻用盐水写满字,混入考场后,点蜡烛用火一烘,文字就显现出来了。小编觉得这样的人,不应该考科举,直接去考锦衣卫更合适。

方法四:行贿自己准备再好,也得监考老师配合,于是有人准备明暗两份小抄,明的里面暗藏银票并故意让监考考官或者衙役发现并当场搜出,考官心知肚明,故意一番大声呵斥之后不再继续搜查,从而使得考生顺利进场。

方法五:飞鸽传书法所谓飞鸽传书法,其实就是平时训练飞鸽传信。大考之日夜里,家人把鸽子放进考场,考生把试题写在纸条上,让鸽子带回家。然后聘请若干写作高手,按题写好文章。再写在纸条上让鸽子带进考场,神不知鬼不觉。

那些年的反作弊,从隋朝创建了科举制度,中国在官员选取这件事上,迈出了一大步。虽然考试的内容非常刻板,但是至少是给了社会读书人一个“向上走”的希望。不过,就像硬币有两面,科举有好处,也随之的就是考场作弊。

在反作弊这条道路上,各家皇帝都是操碎了心。我们现在使用的“密封线”,从宋朝就有了。宋仁宗淳化三年(992年),开始实行“糊名考校”。试卷封印糊名,乡贯状别用字号标注。到了真宗时期,又施行了誊录制度,试卷另行誊录,然后再送考官评定等。这样,考官既不知道举人的姓名,也不能凭借字体辨认出作者,请托关照就难于进行了。

到了作弊成风的明清,反作弊越来越严格,考场狭窄的格子间,据说有不少考生,考试期间就扛不住晕过去的。最初考场的学生被要求搜身,不过“斯文人”抗议这一举动,觉得有辱斯文。官方就直接要求他们沐浴净身,明面的说法是尊重孔夫子,实际上,在他们洗澡的时候,“管理员”就会搜查他们带的东西,以及衣物,以防夹带。

不过科场舞弊案一般所见都是乡试,会试有,但是很少,院试也有,但是见于材料的似乎也不是很多(当然,可能我读材料不够,不过元明改革之后真正涉及选官的其实就前面两级,再往前只是诸生,和字面意的“科举”其实有区别,所以考试制度本质上也不一样)。会试严防舞弊可以理解,国家大考,舞弊这种事太损朝廷面子了,自然极少发生,一旦发生那就是滔天大狱了。

乡试今天看来只是个举人的事,但其实也算是国之大典(明清举业官僚七八成都是举人入仕的,可以说对于绝大多数读书人,这就是终点了),省一级学政都没资格自行主持,多以高品级京官领衔为考官(或者是地方官但有极高品级的荣衔),所以出事其实也是非常损朝廷面子的,科场案一般情况下只要爆出来都是大案要案(当然,这排除那些不值得以“案”报出来的小弊,携带夹抄啥的)。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