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寒食节禁火有什么讲究,为何清明节要钻新火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古代人在这天禁止生火。但是当你到了清明节,人们会在一个盛大的地方燃起新的火焰。这背后有什么意义,从禁火到后燃?
寒食节禁火习俗的两个传说
寒食节,故名意为禁止吸烟和吃冷食。历史上关于寒食节禁火习俗有两种说法。
人们最熟悉的是凉菜习俗和介子推引起的禁火。
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在晋献公时期,李记发生了叛乱。介子推随逃到晋国。在重耳流亡的19年里,介子推一直留在那里。甚至在逃跑的路上,介子推把大腿上的肉切下来,炖成汤给重耳喝。
然而,重耳回到晋国继位后,却忘了介子推的贡献。虽然介子推觉得委屈,但他并没有向晋文公提出任何要求,而是和母亲隐居在一起。
后来有人抱怨介子推,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找到了介子推隐居的山,准备和介子推见面。但是,介子推不愿意。
这时,手下的赵失败,胡琰等人开始吃醋。他们不喜欢晋文公对介子推的强调,于是提出让晋文公释放火烧山,说介子推是个孝子,他肯定会为母亲出头。我没想到晋文公会同意。然而大火烧了七天七夜,介子推没有下山。后来,当它被发现时,介子和他的老母亲一起被大火杀死了。
这时,晋文公非常伤心,于是他下令全国不要烧火,而要吃凉的食物。
关于寒食节期间的禁火习俗,还有另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来源于古代人生火的习惯。
取春榆柳之火,夏枣杏之火,夏末月桑之火,秋栎之火,冬蝗之火。
相传,在古代,燧人族看到鸟儿啄食木头生火,于是就开始钻木头生火。然而,在古代,当人们用木头生火时,他们根据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木头。因此,当季节变化时,人们应该禁止生火,在新的火出现之前,他们不能继续生火。因为清明正值换季之时,此时禁火是必要的。
不同季节需要新火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预防季节性疾病。正如《李周》中所记载的:“四季变国火救百病”。改火的另一个原因是“除毒”。一般来说,改火的原因是出于健康原因。
东汉末年,北方地区,尤其是山西一代的居民,在寒食节期间通常会禁火一个月左右。不知道这是不是和山西介子推所在的地方有关。
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寒食节禁火的传统已经传到了南方地区,但是只持续了三天,然后这一次禁火的时间就延长了。但在唐代以前,寒食节禁火主要是一种民俗。
唐宋时期,寒食节禁火的习俗得到官方认可。《唐·姚辉》有记载:“天宝十年,三月圣旨:礼标禁火,语有演练。因此,有必要管理寒冷和庆祝气候。从现在开始,冷食和禁火三天。”
清明节钻出了新的火种,被赋予了皇权的神圣性。
唐宋以前,清明节打新火更多的是一种民俗,即四季更替时,人们改火。
然而,随着官方认可的寒食节禁火,禁火与禁火之间有了更多的帝王意义。从唐朝开始,清明节重燃战火,变得非常神圣,体现了皇帝的宠爱。
唐朝,我们到了清明节,特意在宫中取来榆柳之火,送给近臣黎齐。
《全唐诗》中也有记载,韩萌、阎石等人考进士时,写了一首同名诗《清明上河图·赠廖白新火》。诗中写了老百姓对宫中赐火仪式的向往,也表达了官员渴望得到一份恩宠和荣耀的心情,以及渴望被朝廷录用的愿望。
宋代流传着清明打火的仪式。与唐代相比,宋代的赐火仪式更加隆重,范围也更广。"侍郎黎齐、陈帅、查杰、智开丰、蜀黍、钟石等都得了厚礼,都是例外."
从此,清明消防演练不仅是一种民俗,更是一种象征皇权的活动。
以上就是有关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欢迎广大小伙伴们关注故宫历史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