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汉服"经历了哪些变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说食物重要是极其重要的。还说“衣、食、住、行”,衣先于食,由此可见自古以来衣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汉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汉服也随之发展。今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汉服。
古人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顺便说一下,古代长安的衬裙不像今天的裤子,而是类似于男女都穿的裙子。
武侠小说中经常提到“任麦”这个词,那么任麦在人体内的位置在哪里呢?综上所述,从下巴到肚脐连接一条线就是“仁脉”的位置;相反,在背部中间沿着脊柱画一条线,这是“督脉”的位置。说白了,任督二脉是人体前后的中线。因此,古人也把这个称谓运用到衣服的设计上,称衣服前面的中线为,后面的中线为傅。我们知道,古代汉服的一个特点是十字领,即衣服的左右两边重叠交叉在胸前,衣领的形状像小写字母。因为是重叠的,所以左右方向有区别。如果衣领向右下角倾斜,则称为“右”,反之亦然。
右腿
按照周朝以来的礼仪,衣服必须是右手的。还有一些民族模仿中原的服饰,但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所以用的是左撇子的服饰。同时,外国人也不像汉族那样把头发束起来,经常把头发披散,所以“披散留发”就成了古代蛮夷的象征。此外,为了体现“阴阳相分”“人鬼殊途”的思想,古代死去的人所穿的寿衣通常是左手的。所以一个汉族大活人穿左撇子的衣服是非常忌讳的。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和服”是从汉服演变而来的。直到今天,日本人仍然坚持穿和服,左边那件仍然是厄运和厄运的象征。
服装的左半部分盖住右侧后,胸部的边缘称为“翻领”,靠近右腰部的边缘称为“褶边”。在汉服发展的早期,弓是布本身的一角,不经裁剪,绕到后面再固定。这种风格被称为“弓”。这里的弓意味着弯曲,意味着缠绕在身体上。裙子在前面,裙子在后面,成语“裙子在后面”的典故就来源于此。
曲琪
后来随着时尚设计的发展,人们认为弧形锁是多余的,不如裁剪成上下直边,既美观又省布。这种风格被称为“直锁”,在后期更为常见。
直线
另外,汉服袖子靠近身体的部分,也就是上臂的位置叫“袖”,下臂的部分叫“袖”,袖口叫“圈”(有眼睛的同学几乎注意到是衣片旁边的圈,而不是衣片旁边的圈)。
说完,我们再来说说下一件外套,也就是裳。它的结构会简单很多,从两块布开始。汉服发展初期,春秋战国时期,前后布匹分开,左右两边有缝隙,有点类似旗袍的下半部分;在汉代,为了美观和隐私,前后片从侧面缝合成筒状,类似于现在女性穿的裙子。然而,在古代,这种裙子形状的衬裙是男女的主流服装。但是,就像现代女性穿裙子不利于跑步和骑马一样,这种衬裙也不适合士兵骑马或农民干活,所以他们改进了中间一分为二的“裤子”。虽然和我们现在穿的“裤子”谐音,但是风格不一样。他只是有两条裤腿,缠在腿上,用带子绑在腰上。两条裤腿中间没有连接,也就是没有裤裆。另一种有裤裆的裤衩叫“裤裆”,比较短。
明代的蚩尤上
因为一般穿在里面,对美观没有要求,一般人一般用粗布。但是,富裕的家庭不考虑成本,不仅衣服是丝绸做的,这个看不见的地方也是丝绸做的。因此,人们用“绾绾”来指代富裕的家庭,其中绾绾指的是上等的丝绸,彝就是丝绸。
一般来说,汉服上下衣的组合可以分为两种。在早期,上下衣服是分开的。这种设计和制造过程相对简单。通常衣服的颜色比较简单,用的是庄重的颜色,而衬裙则混有各种颜色,意思是“天清地浊”。
后来为了穿衣的方便,也由于技术水平的进步,在做衣服的时候,直接将衣服和裳缝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这就叫做“深衣”。因为方便,男女老少平日都喜欢穿这种深一点的衣服。但是在非常正式的场合,比如祭祀仪式,还是会使用比较符合礼仪的大衣和裳。
不同时期的深衣细节有很多不同。其中,宋代朱基于自己对古代礼仪的理解设计了一种风格,名为“朱深衣”(勘误,注释指出此处有一个朝代错误,现已更正,谢谢大家的注释),极具代表性,对中国周边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日本的服饰发展影响很大。
以上就是有关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欢迎广大小伙伴们关注故宫历史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