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平谷调的历史

平谷调的历史

日期:2022-09-29 编辑:流萤 来源:网络

平谷调是以北京市平谷区方言为基础,以“乐亭调”等音乐为基本曲调的一种汉族曲艺曲种。据艺人口传,19世纪末期,家居平谷南太务的西河大鼓艺人王宪章吸收“乐亭调”等曲调逐渐形成一支新的大鼓流派,称为“平谷老调”。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平谷调的历史。

平谷调的历史

一、历史溯源

平谷调又称平谷调大鼓、平谷大鼓,19世纪末,由平谷南太务民间艺人王宪章根据本土乡音及民歌而创立。平谷大鼓根据唱法不同分为“小口平谷大鼓”和“大口平谷大鼓”。随着时间的推移,平谷调逐渐产生了两条传承线:一条是以平谷本土为主要演出区域的乡土线,后以蔡连元、周柏如、杜润启等人为代表;另一条是以京、津、沈阳等地为主要演唱区域的城市线,王宪章的关门弟子王佩臣在平谷调的基础上创造了“铁片大鼓”,其后又由新韵霞、姚雪芬、王淑玲等人加以传承。

平谷调的旋律、句式都比较单调,它最大的贡献在于派生出铁片大鼓,并直接影响了京东大鼓和北京琴书的产生。

二、发展流变

1.王宪章东北传播平谷调

王宪章是第一个把平谷调带到关外的艺人,他曾在大连西岗子一家茶社说长篇大书《十粒金丹》和《双镖集》,还于民国三年在沈阳参加“奉天调”鼓书研究社考试,成绩名列鼓书艺人榜首,定位甲等,唱红了东三省。

王宪章在沈阳时,张作霖的姨太太非常欣赏他的平谷调,逢场必听,并鼓动张作霖在沈阳建立了一个鼓书学校,由王宪章做会长,南来北往的鼓书艺人到此可以管吃管喝,并给安排演出地点。因此,由王宪章牵头的鼓书艺术和他创立的平谷调在东北得到了长足传播和发展。

身为平谷人的王宪章直到五十多岁才从关东回到家乡,开始收徒传艺。六十多岁又第二次去东北,唱了二十年左右,到八十岁才回家。可以说,除平谷外,平谷调还在东北扎下了根。

2.“醋溜鼓王”改造平谷调

平谷调到王宪章的关门女弟子王佩臣这里发展成为“铁片大鼓”,结构由一板一眼的2/4拍改为一板三眼的4/4拍,每个乐句都在一眼起唱。在旋律形态方面则采用平谷本土“落腔调”和“哭腔”的特点,乐句都呈旋律下行形态,产生了一种悲切切、酸溜溜的感觉。因此铁片大鼓又被观众称为“醋溜大鼓”,王佩臣也被大家戏称为“醋溜鼓王”。在演唱中,王佩臣又创造了掏板、闪板、垛板等节奏和大跳音,大滑音等旋律装饰。

铁片大鼓是在平谷调唱腔基础上的创新。王宪章在去世前把自身技艺创成女腔传给了王佩臣,之后的传承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都有自己在艺术上的创新。与平谷老调相比,发展后的铁片大鼓的旋律比较新,在唱腔中加了一些弯儿,在音调中则基本没有了当地的土腔,而且吸收了很多戏曲的东西,如梆子腔等,但吸收之后还要回到原来的旋律上。

3.平谷调的乡村演变

平谷本地的鼓书艺人们也对平谷调进行了积极的“改造”。1920年,平谷鼓书艺人张士成改平谷调为平谷大鼓,他的拖腔顿挫有致,半说半唱,鼓书界称之为“小口平谷大鼓”。

平谷城关人石子玉则是在平谷老调大鼓的基础上融进了数来宝的演唱风格。他以短打书目见长,如《施公案》、《大八义》、《小五义》、《济公传》等。石子玉的演唱慢条斯理,半说半唱,朴实无华,尤其上板后多是板起板落,收尾句后加有新颖拖腔,优美动听。

小口平谷大鼓比大口平谷大鼓的句子短,腔也短,铁片大鼓就是由小口平谷大鼓发展来的。但平谷本土发展的平谷大鼓跟传统的调儿更靠近,味儿也更浓。

4.土味儿平谷调京城受挫

过去平谷调在当地盛行,但是因为节奏较慢,在北京天桥却没有市场,有时还会受到歧视。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