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少商弦简介

少商弦简介

日期:2022-07-11 编辑:流萤 来源:网络

《星汉灿烂》中女主程少商的名字,其实是取自我国古代五声音调的名称商,据说原本祖父程太公早已沉疴数月不起,眼看气若游丝了,一听萧夫人诞下了龙凤双生,大喜过望,居然又多活了大半年。世人皆道这胎是祥瑞,音乐家程太公一高兴,就拽了一段文,曰:“吾不意还能见到这俩孩儿。神农之琴,上有五弦,文王增二弦,是为少宫,少商,以此为名罢。”而后来凌不疑也把琴弦中的少商弦绑在手上,程少商因为不懂琴所以到最后才知道,那么商是哪个音调呢?少商弦是哪个弦?

宫商角徵羽中的商是什么音调

少商是七弦古琴的第七弦。

后加的第六七弦是第一二线的八度中音称之少宫、少商 具体如下: 一弦属土为宫。土星分旺四季。弦最大。用八十一丝。声沉重而尊。故曰为君。 二弦属金为商。金星应秋之节。次于宫。弦用七十二丝。能决断。故曰为臣。 三弦属木为角。木星应春之节。弦用六十四丝。为之触地出。故曰为民。居在君臣之下为卑。故三弦下八为此也。 四弦属火为徵。火星应夏之节。弦用五十四丝。万物成美。故曰为之事。 五弦属水为羽。水星应冬之节。弦用四十八丝。聚集清物之相。故曰为之物。六弦文声主少宫。文星柔以应刚。乃文王之所加也。 七弦武声主少商。武星刚以应柔。乃武王之所加也。

剧中的少商弦有着双重含义。

第一个就是少商和凌不疑之间斩不断的缘分。凌不疑负伤,少商用自己贴身携带的少商弦为他拔掉箭头,事后他悄悄地捡起少商弦,戴在了手上六年。“她的少商弦,粘上了我的血”,凌不疑被流放的那五年,只有少商弦一直陪着他。

第二就是少商和袁慎有缘无分。袁慎弹琴,他琴上原有的少商弦断掉了,这也就意味着两人有缘无分吧,“善见,善见,终是不见。”

少商弦本是古琴弦名,七弦武声主少商,武星刚以应柔,乃武王之所加也,恰好凌不疑是武将,他的温柔也都给了程少商。冷面冷心的十一郎,不懂爱,却处处是爱。

“宫、商、角、徵、羽”(读音为gōng shāng jué zhǐ yǔ)是我国五声音调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类似现在简谱中的1、2、3、5、6。即宫等于1(Do),商等于2(Re),角等于3(Mi),徵等于5(So),羽等于6(La),亦称作五音。当然,这只是现代音阶的顺序,如果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即木火土金水,那么对应的则是“角徵宫商羽”。

商:白色是商形人,金的颜色。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re音。“商”音为五音第二级,居“宫”之次。古人认为,“商,属金,臣之象”,“臣而和之”。有以商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入声商七调”。商音——齿音,五行属金:j、q、x、z、c、s、I;角青色是角形人,木的颜色。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mi音。

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不用针灸或中药,用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不纯为了娱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百病生于气,止于音.古代的音乐和现代音乐有所不同,只有五音:角、徵、宫、商、羽。这五个音阶分别被中国传统哲学赋予了五行的属性:木(角)、火(徵)、土(宫)、金(商)、水(羽)。其中商属齿音,五行为金,其声次长次高次热。

商调式音乐,能达到调神、宁心静脑的良好作用,亦可调和肺气的宣发、肃降。锣、钟琴宽阔的演出配合坚实的曲风,传递出初秋清凉的感受。

商为秋音,属金主收。正商调式能促进气机的内收,调范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兼有保肾抑肝的作用。用于养生保健:肺较虚弱者,秋季宜多听。用于练功:可促进聚气贮能,静功宜配用。用于调神:可宁心静脑,对于用脑过度,兴奋不已不能自控者宜听用。用于体育运动:可增强兴奋性,在运动前需准备、增强体力时宜听用。用于治疗:适用于肺仔虚衰、气血耗散、自汗盗汗、咳嗽气喘、心烦易怒、头晖目眩、悲伤不能自控等病证。

另外人体还有少商穴,少商穴是人体肺经最末的一个穴,属手太阴肺经。位于手指,拇指末端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主治咽痛喉肿、中风、中暑、昏厥、发热、癫狂、癔病等证;操作方法为向腕平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此穴一般不灸、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