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马王堆汉墓素纱襌衣为什么造不出来

马王堆汉墓素纱襌衣为什么造不出来

日期:2022-04-01 编辑:lg 来源:网络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襌”音dān),国家一级文物,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此件素纱襌衣为交领、右衽、直裾,类似汉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而袖口较宽。除衣领和袖口边缘用织锦做装饰外,整件衣服以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故出土遣册称之为素纱襌衣。它由精缫的蚕丝织造,以单经单纬丝交织的方孔平纹而成,丝缕极细,轻盈精湛,孔眼均匀清晰,通身重量仅49克,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其高超的制作技艺代表了西汉初期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去世时,大量珍贵物品随其一同下葬:乐器、漆器、陶器、食品、药材、衣物、帛画以及数十个木制仆人和卫兵。

1971年12月底的一天,长沙366医院挖防空洞的民工发现,原来的红色网格土忽然变成另一种非常疏松的土壤,拔钢筋时带出一股气体,与点烟的火柴相遇而点燃。由此,马王堆三座汉墓展露在世人面前。

1972年1月16日,考古工作者首先发掘了马王堆汉墓一号墓。经过近达三个月的挖掘,墓坑中一副巨大的棺椁终于显现出来,随着外层木椁的办盖被掀开,木椁中央的木棺则显现出来,木棺四周摆放着大量的随葬品的边箱,其中包括直裾素纱襌衣。随着墓葬的发掘,墓主人的身份证实为利苍夫人辛追。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共用料约2.6平方米。整件素纱襌衣分量仅49克,不足一两。除去袖口和领口部分,其余重25克左右。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是上衣下裳连缀的深衣样式,右衽交领、直裾。以素纱为衣料,几何纹绒圈锦为缘饰,其方孔纱的织物孔眼均匀,布满整个织物表面,织物密度稀疏,经线密度为每厘米58根,纬线密度为每厘米40根,因此素纱孔眼大,透光面积在75%以上,每平方米织物仅重12克,质地轻柔透亮。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衣料为轻薄的没有染色的平纹方孔丝织物素纱,其纬丝强拈,拈向一致;经丝弱拈,拈向交错,因而幅面自然形成皱纹。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织造所用的四组经丝,为两组地纹经、一组底经及一组较粗的绒圈经,在织造时圈绒经起环状绒圈,再织入起绒纬,织好后再将其抽去使被织的绒圈经形成环状。组织结构如此复杂的起毛锦,也是汉代织造技艺高度发达的标志。

不同于与现代采用家养四眠蚕作为主要的蚕丝来源,西汉时期采用的是“三俯三起”的一化性三眠蚕为主要饲养对象。“俯”与“起”指的都是蚕休眠与蜕皮的活动,“三俯三起”即为经历三次休眠与蜕皮的三眠蚕。三眠蚕自蚕子发蚁后三眠三起,大约经历二十一二天便可结茧缫丝。这样的蚕相对现代所用的四眠蚕所吐出的蚕丝显得更加纤细,蚕茧也小,织造出来的织物也更加纤细轻薄。

素纱是秦汉时期做夏服和衬衣的一种非常流行的衣料,它是指一种单色、纤细、稀疏、方孔、轻盈的平纹组织,是最为轻薄的织物。利用较为纤细的纱线织造出的平纹织物因其经纬密度较小,故两纱线之间间隔较大,整体呈现出稀疏通风、轻薄飘逸的风格,周代即已广泛运用。

纱的织法是以一组地经和绞经共同完成,在织造时绞经在地经左右摆动,每织入一根纬线,绞经都需要变换一次位置。织成的织物,其经纬线之间有绞结点,使纬线不易产生滑动,而且有比较均匀一致的孔眼。因其独特织造工艺具有轻盈透气的特质,自古以来纱、罗织物即是上层社会消夏名贵衣料。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高度透明,有观点认为这是一件穿上后令胴体若隐若现的性感内衣,是辛追为取悦丈夫,争宠献媚的行头。但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件装饰性的服装,是爱美的墓主人为凸显与众不同的柔美飘逸气质,特意在色彩艳丽的锦袍外面罩上一件宽袍大袖。轻薄透明的襌衣,使锦衣纹饰若隐若现,从而衬托出锦衣的华美和尊贵。

也有学者认为,素纱襌衣是古代女子出嫁时套在婚礼服外面的罩衫。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领口和袖口有绛色锦边,符合《仪礼》上记载女子出嫁时在婚礼上所穿罩衫的形制特点,故应是古代妇女结婚穿的礼服之一。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