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说说长安、洛阳、南京、开封到底哪个更适合做北宋的国都?

说说长安、洛阳、南京、开封到底哪个更适合做北宋的国都?

日期:2019-01-03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定国都是建立王朝的头等大事,汉高祖刘邦选国都时就在洛阳和长安之间有过犹豫,唐高祖李渊定都长安后也曾有迁都襄邓的打算。唐朝后来又营建洛阳为东都,并在武周和唐昭宗时两次迁都洛阳,还留下了“国都六陷,天子九逃”的尴尬纪录。而后随着五十余年间,唐朝及其后五代王朝的相继灭亡,中原政权遇到了有史以来最难以解决的定都问题。

而这个问题到北宋开国时,就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当时情势下,长安和洛阳属于传统建都地,开封则是经济繁荣的新兴之都,摆在赵匡胤面前的大致就是长安、洛阳、开封三选一。但除此三城之外,地处江南的南唐国都南京(时称江宁),也是一个潜在的选择。

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来衡量当时的这四座城,可以先得出如下这样一个总体的判断——

长安:政治,经济,军事(总星数11)
洛阳:政治,经济,军事(总星数11)
南京:政治,经济,军事(总星数13)
开封:政治,经济,军事(总星数10)

先来说长安

长安地处渭水下游的关中平原,那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显赫的周秦汉唐四大王朝都定都于此。所以在政治因素上,长安作为北宋都城的资格是满格五星的,但在军事和经济上则都有不小缺陷。

梦回长安

从军事上看,长安虽然处在“四塞之国,被山带渭”的易守之地,但北宋初年长安周边战略环境相比于300年前已经大大恶化。长安北面的战略要地灵州、夏州落在了党项割据政权的手中,灵州和夏州作为阻止外敌南进关中平原的北大门,始终未曾被北宋掌控。

从后来历史发展来看,党项人不仅没有被北宋打败,反而一步步壮大成为西夏王国。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一百多年,战事数次蔓延到距离长安极近的固原和安塞等地,西夏的目标也始终指向长安。北宋中晚期的苏轼在词作中写“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说的就是北宋与西夏的边患。

在经济上,当时长安面临的困难更为致命,一是粮食不能自给,二是陆运漕运困难。自西汉之后,长安就已经不具备作为国都的经济优势了,而后经过唐朝近300年的人口过载,森林植被的破坏,河渠水量的减少,关中地区的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程度的透支。

从唐朝初年开始,长安就经常需要靠“转漕东南之粟”来供给,但是从江淮到长安并没有直接的水路可走,而是要从开封、洛阳转运,陆运漕运都十分不便。“自江淮距汴、洛以达于关中,除其间陆运略计,水行无虑数千里,动有风涛覆溺之患……盗起天宝陵夷,至于代宗漕路几绝,不通京师,米斗千钱”。

虽然唐朝自武周迁都洛阳后又还都长安,但从那之后唐朝皇帝就食洛阳的情况便经常出现,根本的原因就是漕运不畅、长安缺粮。这种情况在北宋时期仍在恶化,北宋中期的司马光曾说过“关中饥馑,十室九空,为贼盗者纷纷已多,县官仓库之积,所余无几”。

总结而言,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在周秦时代人口尚未大规模增长时,这片被山襟河、四关拱卫的八百里秦川平原,从各方面讲都是定都的不二之选。但自西汉之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经济资源的过度消耗,建都关中的条件也就丧失了。

接着说洛阳

洛阳与长安的政治地位相仿,比如西周建都长安,东周迁都洛阳;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说这两座城是华夏古都双首也不为过。洛阳自古就有“天下之中”之称,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就是在那里定都,所以它做北宋国都的政治资格也是满格五星的。

东汉洛阳城

在经济方面,由于从外地进入长安的水道需要从洛阳中转,中唐以前河北和江淮的漕运分别从永济渠和通济渠向洛阳汇集,那时候大量粮食物资就是囤积于洛阳的含嘉仓,洛阳也因此坐享“河朔之饶,江淮之利”。但安史之乱造成的藩镇割据,使河北地区处于不受唐王朝控制的独立状态,洛阳便无法再享“河朔之饶”,甚至连“江淮之利”也被水运条件更好的开封所夺走。

所以在五代末和北宋初,洛阳的经济条件虽比长安好,但已经比不上开封了。

在军事方面,洛阳号称“河山控带,形胜甲于天下”,“被昆仑之洪流,据伊洛之双川,挟成皋之严阻,扶二崤之崇山”。可见,居重山险隘环绕之中的洛阳,有着不输于长安的防卫优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宋人李格非曾一语指出洛阳的要害——“当秦陇之咽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历来为兵家所必争的洛阳,实际上是一个难以独善其身的四方用武之地,所以它作为国都的军事形势就比不上长安了。

再来说南京

虽然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时,南京尚被盘踞江南的南唐据为国都,但彼时距离北宋攻灭南唐也不过只有十五年时间,所以南京并不失为宋初迁都并最终定都的一个选择。

当时的南京先后已有孙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在那里建都,特别是西晋末年的“永嘉南渡”和东晋、南朝的建都,使南京在近300年间成为华夏文化正朔的中心,所以北宋如果迁都南京是具备一定的政治基础。

南唐江宁府

但南京的劣势是偏居东南,游离于关中和河南这两大传统建都地之外。明朝时朱元璋虽定都南京,但他后来曾派太子朱标去陕西考察迁都长安的可能,只是因朱标病亡而没了下文。所以,相比而言,南京作为国都的政治条件在四城中最差。

但在经济方面就不同了,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中心,总体趋势是由西向东、由东向南转移,虽然南京在隋唐300年间遭到了统治者的破坏和打压,但它自身难以掩盖的地理优势仍旧推动着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到了五代时期,经历杨吴和南唐的经营,七十余年太平无事的南京很快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都会。

北宋时期最繁华的三个省分别是江南东路(首府设在南京)、淮南东路、两浙路,而南京就处在这三个省的中心位置上,使其优越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所以在经济方面,南京显然远胜洛阳和长安,相比开封也要更好一点。

在军事上,南京山环水抱、地势险要,诸葛亮当年到吴都就有“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的赞叹。当时北宋的外部威胁来自于北方,如果坐南京而北望,则是前有江淮天险为阻隔,后有牛首山、方山为依傍。不论是着眼南京的一城之防,还是以全国视野的战略大棋局来看,南京作为北宋国都的军事条件,都是当时四城中最好的。

最后说开封

在北宋之前,最早是夏朝曾短暂在今天的开封市祥符区建都,接着是战国时期魏国在其地建大梁城为国都,再往后就是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开封。可见,开封的建都史并不突出,甚至还比不上南京。

但开封的优势是处在河南这片传统建都地之中,朱元璋起初也有过北上建都开封的打算,只是因其军事形势不好而放弃。所以从政治因素来讲,五代末年的开封虽然比不上长安和洛阳,但要强过南京。

开封的经济崛起开始于安史之乱以后,河北地区在安史乱后沦入藩镇之手,致使运河北段永济渠的地位下降,只有江南八道财赋可供倚重的唐政府,自然视运河南段的通济渠为经济命脉。而洛阳、开封作为两座分别连接永济渠和通济渠的城市,也就呈现为一个衰落、一个繁荣的状况。

漕运水道

南北经济格局自安史之乱以来的变化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那时的南北方仍旧割裂在不同政权的手中,洛阳与开封此消彼长的态势仍在延续,后周时的开封已经是一派“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的景象。所以,开封的经济条件显然比洛阳好很多,但相比于坐拥江南沃野的南京则稍显逊色。

综合政治和经济条件来比较,北宋定都开封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加上军事条件,那么开封就是一个糟糕的选择。

对于开封四周地势平坦、无险可守的客观条件,北宋开国君臣先是寄希望于收复幽云十六州,夺回对长城的控制权。后来在这一希望落空后,北宋朝廷又采取修城屯兵的办法,试图以“兵险德固”来弥补都城的军事缺陷。

所谓“兵险德固”就是以兵为险、以德为固,具体做法是多屯兵和修文德,这使得文化昌盛和冗兵冗费成为北宋的两大特色。整个北宋时期,其军队员额都处在扩张之中,而且极少进行裁军,即使是战事平息的和平时期也不肯轻易裁军。宋初禁军加厢军总数近40万,其中半数的禁军驻防在开封,到宋仁宗时的军队规模达到140万,京城的驻防军数也同样水涨船高。

冗兵冗员必然带来冗费,导致“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由此造成的财政危机和民生疾苦,又使外患频仍的北宋内忧不断,最终酿成“靖康之耻”的苦酒。

哪个更合适

如果北宋能夺回幽云控制长城,那么定都开封当然没有大问题。若不然,就不如定都洛阳,虽然洛阳在靖康之变中一同失陷,但洛阳自身的防卫条件优于开封,定都洛阳能让北宋少受一些冗兵冗费之苦,也就能在京防与边防上少一点瞻前顾后和顾此失彼,但洛阳也不是最好的选择。

在无力北上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情况下,北宋最好的选择还是在攻灭南唐后将都城迁往南京。实际上,宋太宗在晚年将全面防御确立为国策时,就已经接受无法北上收复失地的现实,摆出了被动防守的姿态。若当时能果断迁都南京,整个北宋的战略局面将会焕然一新,但届时宋廷能否改行更积极的国防策略也未可知。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