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亚洲历史 > 东南亚历史文化介绍_东南亚历史文化简介

东南亚历史文化介绍_东南亚历史文化简介

日期:2017-04-07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东南亚是指亚洲东南部地区,又称南洋。以下是古宫历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南亚历史文化,希望能帮到你。

 

东南亚历史文化介绍_东南亚历史文化简介

 

  东南亚历史文化介绍

  东南亚位于中国与印度之间,分成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来地区还包括马来半岛),是亚欧大陆偏僻却又相当重要的十字路口。

  自古以来,东南亚就深受中国与印度的影响,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为印度文明的核心区(恒河流域)离得更近,印度文化在早期的东南亚得到广泛的传播,东南亚的宗教、文化、社会结构与政权形式等都是印度式的。中国的南方与东南亚紧密相连,但中国长期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文明核心区,直到秦汉时期,中国才对东南亚产生直接且明显的影响,一是中国南方民族的迁入改变了中南半岛的民族面貌,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从经济上促进了东南亚文明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三是对越南北部的直接管辖统治(后来也仅限于此);此外,有关古代东南亚的史料也有赖于中国书籍的记载。

  从公元前后至九世纪的汉唐时期,中南半岛出现了两个印度(教)王国——占婆和扶南(真腊)。它们都深受印度文明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国密切联系,它们的崛起与兴盛受益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在马来地区,先在爪哇或苏门答腊岛一个面目很模糊的叶调国,接着在初唐时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三佛齐)逐渐崛起为佛教的海上强国。此外,唐朝与南诏国也从内陆对东南亚施加影响。

  公元十世纪至十六世纪的宋元与明初时期,东南亚的文明国家大量涌现。在中南半岛,安南脱离中国而独立发展,占婆继续发展为占城,真腊则发展出强盛的吴哥王朝,缅人建立了蒲甘王朝,泰人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它们开展了激烈的斗争,并不断受到来自中国王朝直接或间接的干涉。在马来地区,三佛齐称霸了相当长时间,而爪哇兴起了满者伯夷,此后是一系列的穆斯林王国。元军对蒲甘、安南、占城、满者伯夷都有过直接的敲打,而明朝则主要以封贡的形式维持自己的影响,在明初形成了万邦来朝的盛况,其时还有东南亚大国满剌加(马六甲)、苏禄、暹罗、缅甸东吁王朝等等。

  从十六世纪初开始,随着葡萄牙占领马六甲,来自西方欧洲的国家开始对东南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东南亚在宋元后被伊斯兰文明改变马来地区的又一次重大变化。不过,西方殖民者的渗透是渐步的,他们从商站据点等局部地区起,直到十九世纪初才开拓大区域的殖民地。西方人的到来,既是压榨和掠夺,又伴随着近现代文明的传播与建设;当然,建设者的角色中,中国人的身影也格外显眼,只是华人的奋斗史中充满了更多的血泪。

  东南亚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金兰湾

  越南东南部的海湾,东南亚著名的天然港湾是位于富庆省南部海岸。港湾深入内陆17公里,南北长32公里,宽约16公里,群山环抱,东面岛屿屏蔽,面临深海,为天然良港。港湾由冲空山和凤凰山两半岛合抱成葫芦形的内外两个海湾。内港金兰湾面积60平方公里,水深16米以下,湾口宽仅1300米,湾长20公里,宽6公里,可停泊大型航空母舰,战略地位重要。

  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连接中国南海和安达曼海的一条狭长水道,因而间接沟通了太平洋与印度洋。它因临近马来半岛上的古代名城马六甲而得名。

  在马六甲海峡沿岸,坐落着一批重要港口,如新加坡,马六甲,棉兰等,其发展都很迅速,如新加坡港1971年货物吞吐量为4810万吨,1990年已跃至1。88亿吨;若按进出港船舶的总吨位计,新加坡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大港,超过了著名的鹿特丹。

  湄公河

  东南亚重要国际河流。源自中国境内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始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注入南海,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总长4180公里,流域总面积81.1万平方公里。湄公河长2668公里,其中约1200公里为国界河,包括中缅,缅老,老泰各段界河;流域面积63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633亿立方米,居东南亚各河首位。

  火山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边的松巴哇岛北部,有一座坦博拉火山,它在1815年爆发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那颗原子弹爆炸威力的8000万倍,是人类目前所知道的最猛烈的火山爆发。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