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范仲淹的忧乐观:范仲淹一生被贬了几次?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浅谈范仲淹的忧乐观:范仲淹一生被贬了几次?这一内容。
浅谈范仲淹的忧乐观:范仲淹一生被贬了几次?
范仲淹:勇敢直言,不惜牺牲
很多朋友可能知道,范仲淹的仕途之路并不顺利,期间遭遇三次被贬,但范仲淹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反而展现出了更加积极、洒脱的态度,这是后人应该好好向范仲淹学习的地方。
天圣七年(1029年),章献太后刘娥把持朝政不肯放权,要求当时依旧稚嫩的仁宗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自己祝寿。这在范仲淹看来不合礼法,于是他极力上疏宋仁宗说这样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
在谏言不被采纳后,他又上疏太后,请求太后放权,还政仁宗。对范仲淹有提携之恩的晏殊听说这件事,批评他不经过深思熟虑,意气用事,伤害自己的前途还连累别人。可范仲淹用一封《上资政晏侍郎书》做了回应,他慷慨激昂地说自己身为臣子绝对不会谄媚奉承,只要是对朝廷社稷有益的事一定直说,哪怕引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范仲淹的勇敢和忠诚令人敬佩。他不违反自己的原则,坚守廉洁的立场,为国家的利益奉献一生。尽管他在朝廷中受到了排挤和贬斥,但他从未放弃对社稷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
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不懈,范仲淹最终得到了皇帝的重用,担任了宰相的职位。他通过整顿政治、整治官场,使得北宋政权逐渐恢复了声威和国力。
范仲淹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忠诚的臣子,不能被困境所打倒,也不能为了个人的前途而背弃原则。相反,应该像范仲淹一样,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勇往直前,坚守信念,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能从范仲淹身上汲取到很多的启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做到勇于直言,敢于坚守正义的原则,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作出贡献。
我们还应该学习范仲淹在逆境中不放弃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在挫折中寻找机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范仲淹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使我们明白,只要我们坚守信念,勇于直言,坚持正义,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我们向范仲淹学习,做一个勇敢直言、不畏困难的人!
明道二年(1033年),因为郭皇后没有生育,宰相吕夷简上疏仁宗废掉皇后,满朝哗然。范仲淹率领众臣进谏,试图劝止仁宗,却在当天被贬出京。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再次栽在了他的死对头吕夷简手里。当时吕夷简身为首辅,任人唯亲,网罗党羽,在朝中一手遮天。
范仲淹根据自己调查的情况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皇帝,在群臣面前斥责吕夷简的私心。本就不睦的两人更加势同水火。
这三次贬黜,范仲淹都不见一点惆怅郁结的神色,反而风趣地开解自己的亲友,说自己如果再次被贬,就请他们准备好炙羊肉为自己送行。这样率性洒脱的心性,恐怕只有范仲淹才有吧。
被贬的范仲淹日子过得清苦不堪,妻子客死饶州,自己也缠绵病榻。诗人梅尧臣写了一篇《灵乌赋》给他,劝他只要闭上乌鸦嘴就能过上安生日子。谁知范仲淹也回了他一篇《灵乌赋》,称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和《岳阳楼记》一起流芳百世,成为范仲淹高洁大气的精神体现。
每个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责任的人,年幼时都熟读他的文字,他的精神早已随着那淡淡墨香,进入了国人血脉,焕发着蓬勃生机。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呈现的关于浅谈范仲淹的忧乐观:范仲淹一生被贬了几次?全部内容了,如果您是历史爱好者,并且渴望更多了解历史相关的内容,我们强烈建议您加入我们这个名为古宫历史网的社区。在这里,您将会得到海量历史知识参考,深度解读历史事件,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探索。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