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默默无闻的李严,如何成了托孤大臣之一?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原本默默无闻的李严,如何成了托孤大臣之一?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原本默默无闻的李严,如何成了托孤大臣之一?
李严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之一,其选任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与诸葛亮能够达到差不多的地位呢?
刘备的蜀汉政权是一个外来政权,刚刚夺得益州的时候,为了安抚益州派而娶了吴懿的妹妹。虽然刚开始刘备碍于吴懿是同宗亲刘瑁的妻子(刘瑁此时已经病逝),对此有所顾虑,但最终还是听从了法正等人的意见。
作为一个托孤大臣,刘备不能只选用荆州派的诸葛亮。虽然他知道诸葛亮对自己忠心耿耿,但对于自己的儿子刘禅就未必能保证。为了安全起见,必须有制衡之策。另一方面,也需要安抚益州派的人,因此必须再选用一个益州派的大臣。
在托孤大臣中诸葛亮主要侧重于文官的角色。早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诸葛亮就主要在后方负责统筹兼顾。在前期,诸葛亮并没有太多参与军事行动,而《三国演义》中著名的火烧博望坡其实是刘备亲自完成的,赤壁之战的主要功劳也归于周瑜。因此,作为托孤大臣,最好还能选择一个武将。
而李严就是刘备因此而选中的人选。李严是益州著名的将领,他的能力和忠诚度经过了刘备的验证。李严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能够帮助刘备稳定益州局势,巩固政权。同时,他又来自益州派系,可以满足刘备安抚益州派的需要。
因此刘备选中了李严作为自己的托孤大臣,并将其与诸葛亮一同扶持起来。这样一来,既能在文臣方面有人才担当,又能在武将方面有人驾驭,以实现政权的长治久安。李严的任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平衡不同派系的力量,确保政权稳定。
李严自身才能十分优秀。早年在刘表、刘璋手下任职时期,李严就因才干而闻名遐迩。后来转投到刘备手下任职,参与了制定蜀汉法律基础《蜀科》,先后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其中后来发生的两件事情更能形象体现了李严军事才能。
公元217年,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救并将高定击溃逃走。公元218年,当时刘备正在汉中和曹操展开大战,而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招集队伍数万人。面对这种危急情况,李严仅仅率领本郡的5000多名士兵便将他们击溃,并斩杀了马秦、高胜,平定了这场动乱。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严能够当上托孤大臣之一,一方面是因为刘备的平衡各派利益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则更多的是其自身的能力突出。
公元231(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负责督运粮草。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退兵。
李严听说军队已撤退,于是又故作惊讶,说:“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呢!”用意在于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他又上奏后主,说“军队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战”。诸葛亮便将李严的前后书疏原本手迹递上去,李严的错误和矛盾一下子暴露无遗。李严辞穷理屈,只得叩头认罪。
于是诸葛亮上奏弹劾李严说:“自从先帝驾崩,李平的心思全想着家庭,尚且搞些小恩小惠,只想平稳处世求名,全不顾国家大事。为臣北往出兵,希望让他带兵前往镇守汉中,李严再三借口推辞,并无前来汉中之意,反而想把五郡连并起来,自己作巴州刺史。去年为臣打算西征,想让李严主管镇守汉中,李严却说司马懿等在那边开府召聘人士作大官。为臣心里明白李平鄙陋心理,是想借我临行之机逼我给他一些利益,于是为臣上表奏任他的儿子李丰主管江州事宜,给他如此的破格待遇,本想解决一时的急务。李严上任后,为臣将大小事权全部委付于他,朝廷上下都奇怪我为什么这样的厚待李严。正是因为国家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与其揭批李严之短处,不如对他褒扬鼓励。只是认为李严本性不过是为了得到一些荣誉、利益而已,哪料到他竟然存有颠倒是非之心,以致如此。如果这种人和事任其存在下去,必将导致国家的祸败。这是为臣愚暗,说多了徒增愧咎之情。”于是废李严为民,流放梓潼郡。
公元234(建兴十二年),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于是发病而死。李严生前常企望诸葛亮会再次起用他,考虑除诸葛亮之外,其它的大臣不可能再用他,故此激愤发病。李严之子李丰官至朱提太守。
据《水经注》记载,李严在健为任郡守期间(214年—222年), 还重新修筑了蒲江大堰,又叫“六水门”枢纽工程,使其能连接江的两岸。
东汉晚期,战乱极颇繁,都江堰、六水门等大型水利工程都严重失修。李严上任后,重新整治水利工程,对当时的生产建设是有功绩的。
李严的这次水利整治工程影响后世,以致于后来南宋时期的赐进士出身、工部侍郎、井研人李心传认为“眉州通济堰,建安间创始”,把功劳记在了李严当时的盛举上。
本文总结了关于原本默默无闻的李严,如何成了托孤大臣之一?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的相关内容,我们强烈推荐您关注我们的古宫历史网。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包括历史人物的传记、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以及历史文化的探讨。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