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将郭子仪平定安史叛乱,功高却不被皇帝猜忌,最终安享晚年
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历史的国家。在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想要为您讲述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平定安史叛乱,功高却不被皇帝猜忌,最终安享晚年的相关内容。
唐朝名将郭子仪平定安史叛乱,功高却不被皇帝猜忌,最终安享晚年
郭子仪是唐代著名将领,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最终却能功成名就。然而,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的仕途并不如人意,可以说他曾经经历了一段所谓的“水逆”。
郭子仪最初是通过武举考试入仕的,他在考试中表现出色,成功获得了一个小官职。当时的大唐虽然还是盛唐时期,但隐隐已经显露出社会动荡的迹象,唐玄宗也开始显露出昏庸的一面。尽管如此,国家还未陷入战乱,没有出现升官的良机,所以郭子仪只能老老实实地等待机会的到来。
就在他的军事才能逐渐展露,即将得到重用之际,郭子仪的母亲却去世了。在唐代,孝道被视为重要的品德,所有人都非常看重。为了安排母亲的后事和守孝,郭子仪不得不回到家乡,远离官场整整一年的时间。
按理来说一个官员长时间远离官场,过去所拥有的人脉关系都会渐渐疏远,再想回到原来的位置几乎不可能。郭子仪即使结束三年的守孝期,也无法重新回到曾经的地位上。
然而命运对郭子仪似乎并不那么苛刻。正是在他回乡期间,恰逢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政权岌岌可危。这场战乱不仅让郭子仪重新获得了重用的机会,更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郭子仪迅速回到朝廷,这一次,他的军事才能终于得到了认可。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郭子仪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品质受到了朝廷的高度赞扬,因此他得以快速晋升,并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和信任的将领。
可见尽管郭子仪年轻时经历过一段所谓的“水逆”,但凭借他的才干和机遇,最终摆脱了困境,迎来了事业的腾飞。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在面对挫折时,即使一度处于逆境,只要保持努力和拼搏的态度,机会总会降临。
就在他逐渐展露出优异的军事才能,快要被重用的时候,母亲却去世了。在当时,孝道是所有人都非常看重的东西,于是为了给母亲处理后世和守孝,郭子仪就暂时回到了家乡,远离官场长达一年的时间。按理来说,一个官员若是长时间远离官场,那么他曾经拉拢的人脉就完全不管用了,想来郭子仪就算三年守孝结束也无法回到当年的位置上。
但是此时,社会的矛盾终于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一场名为“安史之乱”的动乱在李唐的江山上爆发开来,对当时的百姓带来了严重的苦难。为了镇压这场叛乱,朝廷决定重新启用郭子仪,他这才回到了政治的中心。
面对当时那样困难的环境,重新回到朝堂上的郭子仪连适应的时间都没有,就被授予一大堆职位领兵前往山西平叛。在这一时期,郭子仪展现了自己非凡的军事才能,不仅为唐王朝夺回了一大片土地,还成功打破了藩镇节度使在山西一代布置下来的防线,为李唐江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虽然在这一过程当中,郭子仪也曾两次因为战争的失败而被皇帝贬官,但是这却并没有影响他的声望。郭子仪凭借着他在山西地区立下的汗马功劳,以及后来和陌刀军统帅李嗣业一同收复东都洛阳的功绩,一路升迁,成为朝堂的重臣。
安史之乱被平定下来之后,唐朝的社会开始产生了变化。长达八年的战争不仅使得百姓们遭受巨大的苦难,还推动了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局面的产生,李唐王室的权威因此不断地衰落下去。这种现象让曾经臣服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吐蕃看到了反击的机会,于是率兵前来侵略唐朝的江山。此时正遭受权臣宦官排挤的郭子仪又站了出来,力排众议坚持带领军队抵抗吐蕃,又为唐朝立下了巨大的功勋。
通常来说,这样一个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班师回朝之后,就应该经受夺兵权下牢狱被流放这一套流程才是,可郭子仪只是在最初的时候受到了皇帝和宦官们的打压,后来却又重新成为了武将当中的重臣,甚至图画凌烟阁。他一度活到八十五岁,子孙后代不是入朝为官就是加与高门。那么,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郭子仪能够全身而退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唐王朝还非常需要他。安史之乱的爆发为唐朝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临危受命带领军队前去平定战乱的郭子仪不仅夺回了山西地区的部分土地,还收复了洛阳,逐渐成为了百姓心中的英雄。基于这种情况,唐王朝就不能随便地贬谪郭子仪。
并且,当时唐王朝的势力已经相当衰弱,不仅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限制藩镇节度使的发展,甚至还得依靠宦官才能够和对方保持平衡状态。同时,也因为唐王朝势力的衰弱,周边的国家都在蠢蠢欲动。在这样两个因素的作用下,郭子仪才能够保留自己的性命,甚至全身而退。与此同时,郭子仪对皇帝的尊重也是他能够全身而退安享晚年的重要因素。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我们能够发现,虽然大部分功臣的下场都颇为惨烈,但是还是有张良等人能够从中脱身,这个区别其实取决于臣子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如果功臣和皇帝之间没有利益冲突的话,其实保留性命还是可以做到的。
和西汉周勃父子不同,郭子仪对当时在位的唐代宗还是相当尊重的。尽管爱安史之乱时期,唐代宗曾多次因为猜忌而限制他的兵权,郭子仪也并没有表现出对皇帝的不满。等到平定安史之乱后,郭子仪也没有因为自己的功劳而挑衅皇权,反而对皇帝极为最终。
这种态度使得唐代宗对他的猜忌逐渐地降低,再加上郭子仪曾多次向皇帝进行恳切的剖白,唐代宗心中甚微欢喜。因此,在后来的日子里,唐代宗和郭子仪之间一直保持着一种默契,使得郭子仪能够活到八十五岁,功劳还能惠及子孙。
除此以外,郭子仪还拥有较高的做官情商,这也为他后来全身而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藩镇节度使的威胁下,唐代的皇帝选择将军权赋予宦官来与之对抗,因此出现了鱼朝恩和程元振等权臣宦官。在他们看来,同样掌握兵权的郭子仪就是一个需要限制的目标。
当时的一位奸臣也看到了双方之间的矛盾,为了达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目的,他在鱼朝恩宴请郭子仪的时候对他说鱼朝恩想要害死他,希望郭子仪能够先下手为强。但是郭子仪却知道,鱼朝恩既然明目张胆地宴请他,就不会对他下手,因此拒绝了自己部下的跟随。
等到了鱼朝恩府上,郭子仪就将事情说给他听,并表示他和鱼朝恩之间的矛盾并非到了白刃相见的地步,令鱼朝恩颇为感动。这种冷静的心态和对局势的把握充分展现了郭子仪官商之高,因此他不曾树立真正意义上的敌人,为其全身而退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是因为郭子仪在不该冒进的地方懂得急流勇退,使得他能保全自身,荣辱始终。
本文总结了关于唐朝名将郭子仪平定安史叛乱,功高却不被皇帝猜忌,最终安享晚年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的相关内容,我们强烈推荐您关注我们的古宫历史网。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包括历史人物的传记、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以及历史文化的探讨。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