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王国维之死,为何而死?
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国学大师王国维之死,为何而死?。
国学大师王国维之死,为何而死?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名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他精通于文学、哲学和历史,对于传统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厚的造诣。然而,就在他50岁的时候,他选择了一条让人意想不到的道路,他选择了自杀。
王国维的自杀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当他走到昆明湖的边缘,站在鱼藻轩前停下来,他似乎已经做好了这个决定。他离开这个世界的遗言是"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人们的心,在这句简短的话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苦闷和绝望。
那么王国维为何会有如此决绝的选择呢?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深思熟虑、立志追求真理的人,他对自己和社会都有很高的要求。他努力追求文化的复兴和国家的繁荣,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所面临的环境却不尽如人意。王国维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社会的浮躁、道德的沦丧让他感到无法自容,也让他无法再忍受这种辱。
在当时的中国王国维认为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摧毁,在这个以物质和功利为导向的社会里,人们对于美、善和真理的追求已经被淡忘。文化的荒废和价值的丧失让他感到深深的失落和绝望。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知识和敏锐观察力的人,王国维看到了中国的困境和危机,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一切,但却往往遭受挫折和羞辱。这些挫折和羞辱让他内心深处的伤痛逐渐积聚,最终让他做出了这个悲伤的选择。
王国维的离世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让人们深思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状况。他的离世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和价值的告别,也是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揭示。王国维的离世让人们从内心反思,文化的衰败不能仅仅归咎于外部环境,每一个个体都需要思考自己在这个时代中的责任和使命。
王国维是一个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执着和追求至今令人敬佩。他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也许是因为他看透了这个世界的无奈和病态,但他的精神和思想会一直流传下去,激励着后人去追求真理和美。
愿王国维在另一个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和安宁,他的离世让人们深思,不仅仅是对于他个人的悲剧,更是对于整个时代和社会的警醒。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铭记他的事迹和追求,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很明显,王国维的自杀,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早有计划,至于诱因,总是离不开一个“辱”字。那么,王国维到底因何而“辱”呢?
“殉清说”是王国维死因的主流说法,持这一观点的不只是以罗振玉为代表的满清遗老,还有包括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国学大师吴宓在内的诸多文化名流,鲁迅也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指出,王国维“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梁启超更是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
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国学大师陈寅恪。作为王国维的至交好友,陈寅恪曾认为,世人极大地贬低了王国维的思想境界,王国维“殉”的不是清朝,而是中国的传统制度和传统文化。也就是说,传统文化的衰败,摧毁了王国维心中的至高理想,让他不愿意继续苟活。
1927年,国民革命军发动了北伐战争,枪毙了叶德辉和王葆心两位保守学者。王国维不仅是忠诚的前清遗老,还誓死留着脑后的辫子,所以深感悲愤和忧惧,于是自杀明志,以免北伐军进城后受辱。
这种说法见于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罗振玉是王国维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甚至可以说是恩人,因为是罗振玉资助王国维去日本留学,归国后又是罗振玉给王国维推荐工作。所以,王国维能有后来的成就,确实要感谢罗振玉的知遇之恩。但是,后来二人反目,罗振玉逼着王国维还钱,无力偿还的王国维被逼得走投无路,选择了自杀。
这种观点认为,王国维沉湖与屈原投江类似,是用“尸谏”的方式劝阻末代皇帝溥仪不要投靠日本。
以上说法,观点二中的“为文化殉节说”更像是陈寅恪对王国维之死的美化,观点四中的“逼债说”后经郭沫若先生笔播,虽然几成定论,但从王国维遗书中的后事安排以及罗振玉的表现来看,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观点五中的“尸谏说”,更是缺乏证据,如果真有劝阻溥仪之意,至少应该留下相关“遗折”才对,否则,溥仪都不知道他为何而死,“尸谏”的意义就没有了。
从日本留学归来后,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清逊帝溥仪破例任命为“南书房行走”。溥仪待之以帝师之礼,不仅降旨允许他在紫禁城内骑马,见他眼睛不好,还时而亲手为他布菜。对此,王国维不胜感激,引以为傲。
1924年,“北京政变”爆发,冯玉祥不顾清帝退位《优待条例》,带兵将清逊帝溥仪赶出紫禁城,王国维悲愤不已,多次跳神武门御河自杀,都被家人救了回来。可见,殉清是他一直以来的理想。
鱼藻轩出自《诗经·小雅》:“鱼在在藻,依于其蒲。”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曰:“藻,水草也。鱼之依水草,犹人之依明王也。”
作为博览群书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自然是明白鱼藻轩的寓意,他选择在此自杀,有很明显的“殉国”之意,而他心中的“明王”,无疑就是满清。
就在王国维自杀的前一天,也就是1927年6月1日,清华大学受局势影响提前放假,学生们宴请导师,王国维于席间说:“我总不想再受辱,我受不得一点辱!”
当时有传言称,北伐军进城后将尽诛留辫者,王国维认为与其等着受辱,不如事先自我了断,既保全了尊严,同时也兑现了殉情的初衷。
关于国学大师王国维之死,为何而死?内容就是这些了,是否有帮助到你呢,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古宫历史网,之后我们会一直为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精彩的历史相关内容,不要错过哦。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