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英雄,无出萧何者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识英雄,无出萧何者这一内容。
识英雄,无出萧何者
萧何是西汉初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是开国宰相。他以精通治道、勤勉公事、廉洁自律而著称,不争名利。同时他又具备睿智的眼光和识人能力,力举贤才,因此家喻户晓,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
萧何聪慧过人见识不凡,他的目光敏锐,善于识别人才。他力举韩信为将,推荐曹参为宰相,这两个人的才能都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但实际上,他在众多的人中看到了英雄的潜质,在普通百姓中寻找到真正的主角。他大力推荐刘邦进入座沛公,扶持沛公登上汉王的宝座,保驾护航,终生支持。这一系列行动证明了他高超的识人能力和推动真正英雄成就伟业的伯乐精神。
司马迁对萧何赞美有加,称赞他的地位高于其他群臣,并且他的声望影响了后世。可以与闳夭、散宜生等人竞争功业。而闳夭两位人物都是周初的重要功臣,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周文王。可以看出,萧何的功绩非同寻常,他的才能和贡献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萧何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才能,而且他的品格也是人们所称赞的。他廉洁奉公,不争名利,以公正和诚实著称。他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追求个人私利,这为他赢得了人们的钦佩和尊重。
萧何,出身沛县大户,举止文静,极爱读书。学习《荀子》、《法经》、《韩非子》,认为恩威并用,才是不败良策。《秦律六章》20万言,他可熟背如流,融会贯通。
他在沛县任文职,政府考核,年年第一。监郡御史看重他,要举荐入京高就,他婉言辞谢。因他预知,天下将乱,乱后必变。
有次,县令为好友吕公接风,大宴宾客,萧何司账。他突然看到,一个器宇轩昂,骨风不凡的年轻人,走进大厅,高声大腔地喊道:“泗水亭刘邦,贺钱一万!记上主收。”说罢坐席,大饮大嚼起来,一副坦然豪爽的派头。萧何问吕公,吕公说,并没收他钱,仔细端详,大为惊异,又说:“不要为难他。我会相面,此人今后必大贵,我将聘为女婿。还请萧大人,今后多加关照。”
从此,萧何有意结交刘邦,提拔他当泗水亭长,引导他行侠仗义,广结豪杰。刘邦每次出差,他都私赠100到200钱;出长差,人给300,他则给500。就这样,过了十来年。
始皇37年〔前210〕,始皇帝病死。刘邦为县府出差,押送500人去骊山,赶修始皇大墓。可是,走到半路上,便跑了许多人,他无法追逃,又禁压不住。当时,萧何任县丞。他派人问计萧何,萧何说,按秦律,回来是死,去也是死,最好的出路,是藏身芒砀山,组建一支队伍,等待时局变化,生活费由他筹集。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首义,群雄蜂起,烽火连天,天下大乱。萧何一面组织起义,一面通知刘邦回师,联合进攻县城。他们里应外合,轻易攻占沛县。大家推举萧何主政,萧何辞谢,力荐刘邦。萧何率领大家,跪在刘邦前,胸有成竹,信誓旦旦,说:“相面人说,您面相大贵;又传说您,勇斩白蛇,是赤帝之子;我每次送钱,不要寻找,只要看到五色彩云,下面必是您,这不是天意嘛!您是真龙天子,不是凡人。我们下定决心,死心塌地跟着您,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经萧何一番云天雾地地吹捧,大家异口同声,尊刘邦为“沛公”,磨拳擦掌,要跟着他打天下,谋求出路,封侯拜相。
沛县百姓苦秦久矣,纷纷参加沛公义军,很快就集结万余人。萧何建议沛公,放低姿态,暂不称王,投靠陈胜;陈王死后,又投靠项梁,归属楚王熊心。二世三年〔前207〕,楚王分兵伐秦,命项羽先救赵,再西进;命刘邦西征,去攻函谷,相约,先入关者王之。
刘邦先入关,据咸阳,萧何包围宰相、御史两府,搜集图书律令,收罗国家文件,为以后治理天下,准备档案资料。
项羽入关后,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他违背楚王之约,把刘邦分封为汉王,打发到偏僻的巴蜀汉中。沛县的英雄们思恋家乡,要同项王拼命,不然就散伙回家。萧何做大伙思想工作,他说:“现在是打不过项王的。但是,他刚愎自用,任人唯亲,又残暴狠毒,好日子是不会长久的。我们出生入死,已经奋战两年了,原来都想封侯拜相,创下万世基业,总不能就这么半途而废吧?请大家相信,项王必败,汉王必胜!大家出将入相,就在眼前。我们就先跟着汉王入汉中,厉兵秣马,以图再战!”
他想,汉王的群臣,虽人才济济,但仍有短缺处。谋士,有张良郦生多人;将军,有曹参周勃等等,文人风流,猛将如虎,可就是没有连兵百万,调度有方的大帅。于是,便有了“萧何追韩信”与“国士无双”的故事。
韩信,年少习兵,弱冠从军,项羽任为郎中。他多次献策,项羽不用。鸿门宴上,他是项王侍卫,见过汉王,在汉王入蜀时,他叛楚归汉。
汉王任他为接客小官。后因同事犯死罪,受到连坐,同事13人都杀光,轮到韩信了,他抬头—看,见到滕公走来,高声呼喊,严词责问:“汉王不是要打天下吗,为什么杀壮士?”滕公夏侯婴一听,他的话不同凡响,又见他仪容堂堂,就命令放了他。与他交谈,非常欣赏,报告汉王,升任治粟都尉。他上任伊始,改革陋规,“推陈出新”,业绩卓然,而又轻松悠闲。丞相萧何非常赏识他。与他多次交谈后,萧何发现,他竟然是军事奇才,军中无人可比。
后来,由于汉中偏远,很多人心中郁闷,都偷着逃跑,将军中也有十几个都逃跑了。韩信估计,萧何已向汉王推荐,不会任用他了,也便趁乱逃跑。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就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丞相逃跑了。”汉王急坏了,就像失掉左右手一样难过。过了两天,萧何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责备他:“你逃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我是去追逃跑的人。”“你追谁?”“追韩信。”“跑了十几个将军,你都没追,却去追韩信,你骗人!”“那些将军,都是很容易得到的,至于韩信,却是国士无双,这样杰出的人才,太难得了。大王要是只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要夺取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人能给您谋划大事了。”“看你的面子,让他做将军吧。”“做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那就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一听,整顿衣冠,伏地叩首,极口赞颂:“大王圣明!”
“你去把他喊来,我任命他好了。”“大王向来对人态度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唤小孩子一样,怎么行呢?大王任命大将军,要选择良辰吉时,亲自沐浴斋戒,设置拜将坛,镌刻金印兵符,制作斧钺仪仗,授受大王御剑,礼仪齐备才行。”汉王答应萧何要求。
众将听说要拜帅,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是自已了。等到升坛拜帅时,任命的大将军,竟然是20几岁的韩信,全军哗然,大吃一惊。
韩信就任大将军,发表《汉中对策》演说:评析楚汉双方态势,制订总体战略规划,以及当下战斗部署。他的对策,高瞻远瞩,雄才大略,高远务实,鼓舞人心。大家顿觉心明眼亮,前程可期。于是,汉王亲口下诏:按照大将军谋划,各部门立即行动,抓紧部署,做好东征准备。
汉元年〔前206〕八月,大将军挥师首战。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奇袭三秦,占据关中,从而开始了历时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
按照总体战略规划,还定三秦后,汉军兵分两路,进击项王。汉王独当一面,在正面战场,与楚军纠斗;大将军韩信,则率领偏师,横枪跃马,巧施奇计,灭魏伐代,破赵降燕,剿灭强齐,又连续征伐五国,消灭项王友军,从北向东,完成包抄项王态势。最后,在垓下,汉军会师,合兵会剿,楚军兵少,又孤立无援,全部被歼,项王败北,自刎乌江,西楚灭亡。
大将军韩信,一路横扫,连征九国,出奇制胜,所向无前,百战百胜,无一败绩,从而江山一统,天下归一,汉王登上皇位,建立大汉帝国。
军事天才韩信,没有辜负萧何的鼎力举荐,肩负着汉王的历史重托,完美地完成大将军神圣使命,给自已描绘一段波澜壮阔的精彩人生,为中华军史增添一页辉煌壮丽的经典篇章。
还定三秦后,丞相萧何留守关中,倾力政权建设,稳定秩序,发展生产,活跃市场,繁荣经济,为前线输粮草,送兵员,支援战争。彭城兵败后,为挽救危局,他规定,农户收成,除口粮外,一律征用,国家出据,胜利后双倍返还;青壮年服两年兵役,胜利后朝廷赏地100亩,从而先后为前线输送上百万兵员,与充足粮草。他还动员家人从军,50多萧家子弟,以身作则,上前线打仗。
萧何的不懈努力,使汉王在屡战屡败困境中,仍能屡败屡战,一直坚持到最后胜利。而项王原有40万精兵,由于后继无方,越战越少,最后仅剩10万,兵少力疲,在垓下,全部被歼。
胜利后,汉王曾极口称赞:“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输兵员〕,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萧何与曹参,一起共事,同辅汉王。汉初立国,萧何在朝为相,详立规章,稳定秩序,安抚流亡,发展经济,而克尽辛劳,使社会逐渐复苏;曹参在齐为相,对萧何所订规章,全力推行,而治绩斐然,也气象一新。
惠帝二年〔前193〕,萧何病危,惠帝探望,并趁机询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代之?”接着又问:“曹参如何?”萧何强支病体,连忙称赞:“陛下圣明!曹参继任,我死无憾矣。”
萧何辞世,曹参为相,“萧规曹随”,悉照旧章,清静无为,休养生息,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日渐提高,整个国家逐步走上平稳的发展道路。
本文涵盖了关于识英雄,无出萧何者的所有内容,希望能够为读者们提供有关该主题的全面了解。如果您对历史人物及历史相关知识感兴趣,我们强烈建议您关注我们的古宫历史网,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包括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历史文化等等。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