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三国演义里沮授和田丰是顶级谋士吗

三国演义里沮授和田丰是顶级谋士吗

日期:2023-07-26 编辑:小智 来源:网络

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沮授和田丰是不是顶级谋士?。

沮授和田丰是不是顶级谋士?

沮授和田丰是不是顶级谋士?

袁绍是名门之后,头顶"四世三公"光环,兵不血刃的拿下冀州,之后又夺取了青、并二州,成为了西汉末年最大的诸侯。手下有田丰、许攸、文良、颜丑等良臣猛将,大有夺取天下之势,但为何会兵败如山倒,郁郁而终?

袁绍能将如此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也绝非偶然。当我们看完他手下几个谋臣的命运,就可知一二。其中一个谋臣沮授曾在韩馥手下助力,冀州归袁绍后,又在袁绍麾下效力。沮授曾建议袁绍迎奉天子,借助汉献帝之力谋取天下,但袁绍却未听从。在官渡之战时,他又指出曹操粮草不足,必不能久战,提议袁绍与曹操打持久战,但袁绍也未采纳。反而因沮授直言进谏,引起袁绍的怒火,将沮授关押起来。最终,袁绍兵败,沮授被俘,因拒绝投降而被曹军杀害。

田丰可以说是三国中最憋屈的谋士了。虽然在三国时期善终的谋士不多,但因自己谋划正确而被主子杀死的,却只有田丰一人。田丰曾是韩馥的部下,但得不到重用,一直很不得志。后来转投了袁绍,但未见多大改观。袁绍也非明主,田丰献出了许多计策,但大多未被袁绍采纳。

袁绍对于自身手下谋臣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重用不得法。他未能善加利用沮授的才华,甚至因其忠言而将其关押。这种独断专行的做法导致袁绍失去了重要的智囊,错失了战胜曹操的机会。而对于田丰这样一个有才华的谋士,袁绍也没有给予足够的信任和重用,最终导致田丰被杀害。

袁绍的失败并非偶然,主要原因在于他对于谋士的不善用。在乱世中,一个明主必须善于用人,明察时势。袁绍虽然有着一手好牌,却因为缺乏善用谋士的智慧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即在权谋之间,善用人才是取胜的关键。只有善用人才,才能掌握实际的权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田丰可以说是三国最憋屈的谋士了。虽然三国中善终的谋士不多,但是因为自己谋划正确,而被主子杀死的,却只有田丰一人。田丰曾是韩馥部下,但是得不到重用,一直很不得志,后来转投了袁绍,但是未见多大改观,袁绍也非明主,他献了很多计策,但是大多都未被袁绍采纳。

曹操攻打刘备时,袁绍未及时出兵相助,当刘备兵败,曹操气势正盛时,袁绍却要与曹操交战,田丰认为不妥,力劝袁绍不宜出兵。劝袁绍长期坚守,和曹操打持久战,再出奇兵,不断骚然敌人,使曹军疲于应付,不出三年,曹军必败。袁绍不但未采纳,反而因田丰的直言进谏,冒犯自己,将田丰关进了监狱。

袁绍率兵和曹军交战,但是他并未听从田丰意见,和曹操打持久战,手下大将文良、颜丑也被关羽斩于马下,许攸投敌,更是给了他致命一击,他献计曹操,让曹操袭击乌巢,使袁军乱了手脚,曹军乘机率兵掩杀,袁绍是兵败如山倒。

得知袁绍兵败后,朋友向田丰报信,说主公兵败,说明你很有远见,主公回来定会重用你。田丰何等聪明,他能预料到官渡之战结局,怎会预料不倒自己结局?他太了解袁绍的为人了,袁绍兵胜,可能会因为喜悦,饶他一命,袁绍兵败,则会迁怒于他,他也难逃一死。

田丰是正确的,袁绍班师路上,心情低落,疑心田丰因自己兵败而嘲笑他,再加上逢纪时机恰当的他进献谗言,诬告田丰,将田丰嘲笑袁绍的猜测做实,导致袁绍大怒,杀了田丰。

官渡之战前,袁绍不仅实力强于曹操,而且胜算也远大于曹操,之所以失败,与袁绍的昏晕不无关系,但是他手下谋士的内斗,拆台,也是他们惨败的一大原因,再加上袁绍本人好谋武断,肚量狭窄,有此结局也是合理之事。

田丰、沮授缺少知人之明。沮授、田丰二人跟随袁绍算比较早,基本上都是袁绍的主要谋士,但是这二人在和袁绍朝夕相处之中却并未发现袁绍的诸多缺陷,或者说发现了袁绍的缺陷却并不能帮助袁绍改正,最后只能采取激怒袁绍、甘心赴死这样的做法来补全自己的名声。其实这一点而言,沮授、田丰完全败给了真正的顶级谋士。

关于沮授和田丰是不是顶级谋士?内容就是这些了,是否有帮助到你呢,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古宫历史网,之后我们会一直为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精彩的历史相关内容,不要错过哦。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