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凤凰古城名人简介

凤凰古城名人简介

日期:2022-03-14 编辑:风音 来源:网络

凤凰古城,古称镇筸,山清水秀。历史上名人众多,关于他的历史文化最著名的有七人。一起来看看凤凰古城的名人吧!

沈从文----与鲁迅齐名的文坛大师

构筑了“翠翠”和“萧萧”等一系列令人神往人物的文学大师。他早年曾随部队在沅水支流边的城镇游荡了近5年,而后又飘零到了完全陌生的北京,创作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集《湘行散记》等许多作品。

建国后,这位“转业”的作家,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工作,专心研究历史文物,著有《龙凤艺术》、《中国丝绸图案》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用綾罗绸缎、坛坛罐罐、花花朵朵成就了另一个文字之外的沈从文。

新中国成立启到20世纪80年代这段时间,对于沈从文是辛酸又漫长的岁月,一个不肯随波逐流的人,如何能不做了时代的牺牲?然而他已把整个生命中流动着的真、善、美和那些坚忍又柔情的影子,深深铭刻在了一脉相承的沱水浪花中。

熊希龄----第一任民国总理、慈善大家

这位高中探花的19岁青年,光绪帝曾评卷曰:“气行全球,笔憾五岳,横扫七大洲,杰作也!”这个怀揣济事救国之心的“熊凤凰”,在1913年飞临到了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的头衔上,极善理财的他还兼财政总长。后从事慈善事业的他,又创办了香山慈幼院,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在那个年代试行了一条办学新路,教育了千千万万的孤苦儿童。这样一位爱国的总理,以及这样慈善悲悯的心肠,值得后人敬仰。

陈渠珍----《艽野尘梦》中的“湘西王”

在凤凰人看来,最能代表他们身上山野土气和傲骨浪漫游伕气质的人非陈渠珍莫属了。陈渠珍以智慧谋略经营了湘西大半辈于,又敢于和大人物叫板斗狠,自然得到了“湘西王”的头衔。

半个世纪后,这位在刀光剑影与颠沛流离中挣扎多年的大侠,竟写出了一段以自己为故事原型的旷世雪域奇恋----《艽野尘梦》,也正是那些两肋插刀、引颈向刃、视死如归、风花雪月的故事,支撑着这个曾驰骋天地的凤凰浪子走完了最后的生命之旅。

龙云飞----亦侠亦寇的“青帕苗王”

凤凰人对这位从小就结伙赌博杀人的山江首领----龙云飞,一直就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出走凤凰后,他曾在辰沅一带靠给人做挑夫、拉纤浪迹天涯。

而后被陈渠珍招入旗下,成为坐镇麻阳的警备司令,接着又在株洲和鄂西的抗日战役中,杀得鬼子人仰马翻。但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个豪气凛然、仗义施财、威风骁勇的苗王,在拒绝向人民政府投诚后,就走上了一条反动叛乱的不归路,最后他的首级被当众挂在了自己年轻时曾攻打过的凤凰城楼上。

黄永玉----凤凰城的“匪气”画家

湘西人常以身上的“匪气”而自豪,那是霸气和义气的同义词。一个没念完中学,也没有经过系统美术训练的人,却凭着天生才情和后天努力,成为了出色的木刻家、国画家、雕塑家、作家和诗人,这就是如今已80高龄,却依然如老顽童一般,自称带着同样的“匪气”的黄永玉。在“春潮”、“阿诗玛”轰动了整个画坛后,又在艺术与乡愁叠加起的慰藉中,用老人特有的睿智与幽默创作了不少像《那些忧郁的碎屑》、《比我老的老头》等等饱含深切情意的文字。

郑国鸿----一代抗英名将

这位清朝乾隆年间的大将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但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国政府向中国满清王朝宣战,是让每个国人铭记心头的时刻。郑国鸿奉命镇守浙江定海的大门竹门山,五千将士在激战了五昼夜后,最终弹尽粮绝,65岁的郑国鸿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挥刀连斩数十敌人,不幸中弹牺牲,演绎出一幕历史上抵抗外侮“还我河山”的悲壮史剧。

田兴恕----被流放的贵州提督

在清咸半年间有个带领精兵,打前锋、历经百战、屡建战功的哨官,他就是出生于风凰麻冲乡贫苦农家的田兴恕。他机智灵活,骁勇善战,不久便因屡有军功,在24岁时就出任了贵州提督,后又兼贵州巡抚,从此掌管了责州的军事大权。当初因生活所迫参加了清军的田兴怒,在变幻莫测的朝廷中如有起伏的浪花,“开州教案”提督处死洋教士的事件发生后,田兴怒便被发配到了新疆,永不赦免,他在后期的著作中也曾叹道:“人事输赢无常局,贫贱吾家素有风”

凤凰其他名人

湘西三杰,沈从文,熊希龄,黄永玉,郑国鸿,宋祖英,萧纪美,田应诏,龙云飞,陈渠珍,何纪光,杨炳莲,李振军,顾家齐,戴季稻,田名瑜,田应全,吴天半,唐世钧,唐力臣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