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郑板桥辞官的原因

郑板桥辞官的原因

日期:2022-02-24 编辑:风音 来源:网络

公元1753年(乾隆十八年),郑板桥辞去山东潍县县令一职,回到了他的家乡江苏兴化县。这一年,郑板桥六十一岁。郑板桥辞官回乡,并不是回家养老。虽然当了十二年县令,但此时的郑板桥却是“华发萧萧两袖寒”。且由于两个儿子均早夭,郑板桥回乡后无所依靠,只好去扬州以卖画为生。郑板桥既然如此穷困,为什么还要辞官呢?

县令虽不是高官,但也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且在体制之内,至少可保证郑板桥一家衣食无忧。辞官的原因,据《清史列传·文苑传》记载,郑板桥“以请赈忤大吏,乞疾归”。说是当时潍县出了灾荒,郑板桥请求赈灾,但却因此忤触了“大吏”,于是就称病辞官了。

很多人或许会以为郑板桥是个清高文人,对于仕途不屑一顾。其实不然。郑板桥考中进士时,曾作画赋诗纪念,诗中说:“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赶上乾隆皇帝出巡山东,他被任命为“书画史”,负责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的事情,为此在泰山顶上忙活了四十多天。郑板桥后来常以此自豪,并镌刻一枚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可见,郑板桥对于仕途还是很上心的,也从不掩饰这份上进心。

不过,郑板桥做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郑板桥刚到潍县上任时,就遇上了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现象。郑板桥就打开官家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但郑板桥说:“这是什么时候?如果请示等得到批准,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上级有什么谴责,就由我来承担。”于是开仓放粮。

到了秋季又遇上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郑板桥辞官的时候,还把百姓欠他的借据全都烧了。他曾赋诗一首,这样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史稿》中说,郑板桥“官山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因为如此,郑板桥辞官后,潍县的百姓给他建了生祠以奉祀。郑板桥确实做到了“得志则泽加于民”。

郑板桥原本是一个落拓不羁、不拘小节的文人,有“狂士”之名。然而他做了官后,对于老百姓的事,却事事上心,处理地细致周到。郑板桥一心为民,也有意仕途,但却不是当官的料。他曾给朋友写信说:“为了求官之故,有酒不饮,有口不言,自加桎梏,自抑性情,与墟墓中之陈死人何异乎?”郑板桥不愿意做个“陈死人”,做了县令之后,依然是快人快语,“宁可乌纱不戴,不可一日无酒”(当然这个喝酒不是陪官员喝酒),可以说是个十足的“狂官”。当然,这样的“狂官”是没有前途的。

自古以来,中国式的为官之道就是“吹、拍、哄、贡”,要想升迁,就得要会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在中国这个体制下,要想当官,首先就得学会当孙子,不能有自己的人格。可郑板桥身在官场,不仅“不吹不拍,不哄不贡”,而且还总是仗义执言据理力争,让领导下不来台,自然也就没有了升迁的机会,为官十二年依然是个县令。

但郑板桥对此毫不介意,他说:“官小官大,身外之事耳。适我性情,不官亦可长寿;违性逆情,虽官而不永年。”对郑板桥而言,做个真性情的自己是最重要的。他参加科举求功名,是真性情;他为官爱民如子,是真性情;他忤逆大吏而辞官,是真性情;他作画赋诗,也是真性情。所以,郑板桥辞官,可以说是他的本性使然——不愿意因为体制而改变自己。

郑板桥有一幅著名的字,叫“难得糊涂”。这四个字常被解释为做事不要太认真,该敷衍就敷衍。而在实际上,郑板桥从不糊涂,尤其是在为官任上,对待事情总是要“曲尽情伪”,凡事都要较真。在郑板桥看来,由聪明转入糊涂比原本聪明要更难,所以才有此“难得糊涂”的感叹。我想郑板桥写这四个字,是他对黑暗官场无奈的感叹,并不是真的要揣着明白装糊涂。如果真是如此,他也不会辞官不做了。现在许多人以“糊涂”作为处世之道,并且以郑板桥自居,这真是错误理解了郑板桥。

郑板桥辞官,让当时的百姓失去了一个好官,但这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作品。郑板桥离开体制,让他的生活的无所依靠,但却让他活出了一个更加真实的郑板桥。郑板桥有一首自嘲诗,说自己是“无锁无枷自在囚”。我想,这句诗很好地概括了郑板桥的一生。郑板桥虽然一生清苦,但活的真实,活的自在,活的精彩。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