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韩山童造反前的奇妙设计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韩山童造反前的奇妙设计

日期:2019-05-19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元至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51年,统治中国的蒙元政权出现了末日迹象。

因为他们的民族压迫政策已经把中国这个大气球压到爆炸临界点。

河北农民韩山童造反前的奇妙设计

在蒙元帝国,上等人是蒙古人,下等人是汉族人。在这个帝国里,蒙古人享有各种特权,可以随意欺压剥削汉人。法律规定,汉人被蒙古人打,不得还手,蒙古人把汉人打死只需赔条驴钱。蒙元帝国对汉人实行户保制,十户百户一保,保长必须是蒙古人,一个蒙古户长管理百户汉族家庭,在这个村子里,汉族村民要把好吃好喝的拿去孝敬管理他们的蒙古人。甚至还有“汉族新娘初夜权须奉献给蒙古户保长”一说。

蒙元王朝自元世祖忽必烈到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一共传了十一个皇帝。到了1351年元顺帝统治的这般时候,不仅政治腐败透顶,民族压迫日重,而且还突然传出一个让汉族人崩溃的“新政”——蒙元权臣伯颜扬言“要杀绝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永久解决掉汉人的反抗能力。这个绝望的消息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北南汉人都禁不住骚动起来,群情激愤。但是羊无头不走,雁无头不飞,他们需要一个带头人,率领他们起来自救。

天生具有“煽动能力”的韩山童出现了。史料记载,韩山童是栾城人,现在的栾城是个县,隶属石家庄市。也就是说,韩山童是个河北农民。韩山童的爷爷是个教书先生,擅长布道传教,受爷爷熏染,韩山童略通文墨,且敢作敢为。目睹蒙元暴政,他立志造反。以传统的传教形式酝酿起义,他将三大宗教:本土白莲教、弥勒教与波斯舶来的摩尼教(汉语译为“明教”)整合一处,成为红巾军主要教义。

韩山童以教主的身份宣称:只要弥勒下生,明王出世,汉族百姓就可以翻身。

虽然韩山童的“煽动”能力很强,对陷入绝境中的广大汉族农民吸引力很大,但是说归说,做归做,从“煽动”到“扯旗造反”,尚有鸿沟。

河北人韩山童直到遇到安徽人刘福通之后,干大事的想法才化为行动。刘福通,颍州人,今属安徽阜阳。刘福通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是个富家子弟,在元朝担任小吏,比一般汉人混得好。但他没有满足现状,而是胸怀大志。他对蒙古人的民族压迫现实非常不满,于是主动去职,寻求同志一道反元干大事。韩山童在传教途中结识了刘福通,就像思想家遇到军事家,立刻产生了化学反应。他与刘福通一拍即合,把思想化为行动。

元朝末年,中国母亲河再闹水患。于是政府督导的黄河治水工程正式开始,工程的重点是在黄陵岗开凿白茅新河——自黄陵岗南到白茅口,西到阳青村,开河二百八十里,以把黄河勒回故道。整个工程于公元1351年的四月二十二日开始,七月间凿成河道,八月间决水入渠,九月间通行舟楫。《元史•河渠志》中对此有一段评价:“是役也,朝廷不惜重费,不吝高爵,为民辟害。脱脱能体上意,不惮焦劳,不恤浮议,为国拯民。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不惜劬瘁,不畏讥评,以报君相知人之明。”说这项大工程,在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整治水害水利工程,一旦建成,功在千秋。然而,正是这项了不起的工程,耗费大量民力,强征民工15万,劳民伤财,雪上加霜,从而奏响了元末天下大乱的序曲。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当年5月,就在黄河水利工程的工地上,这句谶语沸沸扬扬。随着这首谶语的普及,一些神秘人物陆续出现在工地上,他们到处交朋友,还给其他民工讲故事。中心思想就是“世道黑暗,要有神人明王下凡,拯救黎民苍生”。

谶谚与事实突如其来的吻合,让平日里的那些传说立刻成了河工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河工们的轮换与逃跑,消息迅速广播开来,一时间大河上下,人心思乱,积累了近一个世纪的愤懑即将迸发出来。随后,与秦末大泽乡的程序一样,谶语的灵验,必须还要有“神器”配合。工地民工很快在河道里挖到一个石雕,是人型,且独眼,最神奇的是,是石人背后的一行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这下,他们对谶语更加深信不疑。

这就是元末版的“狐语丹书”,看起来仿佛冥冥中的天意。然而,身处科学世界的今天的我们却清楚地知道,这只不过是领头雁韩山童“使出的手段”罢了。是他和战友刘福通,创作了这条谶语,并且事先还做了一个独眼的石雕人,深埋工地的河道下,从而成功导演了这出自编自演的神曲,鼓动大家,跟他们扯旗造了反。

“神器”面世后,当月韩山童刘福通就在颍上白鹿庄聚集了3000多教徒,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帜,宣誓起义。因为他们头裹红巾,所以人们将他们称为“红巾军”。

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

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

看天下,尽胡虏,天道残缺匹夫补。 

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为主。 

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才罢手。 

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作马牛。

壮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

金鼓齐鸣万众吼,不破黄龙誓不休。   

这就是荡气回肠的《红巾军军歌》。听了直教人热血沸腾,血脉膨胀。明王韩山童横空出世,虽然初战不久即被俘牺牲,但他的战友刘福通,继承了明王遗志,把红巾军迅速壮大起来。

史料记载,红巾军“众至十余万,元军不能御”。高唱血性男儿军歌的他们所向无敌,迅速攻城略地,打得已经退化的蒙元军队七零八落。曾经所向披靡的蒙古军,一听见“红巾军”这三个字就战栗发抖,一些蒙古将领望见红巾军,勒转马头便跑,嘴里连叫“亚布、亚布”(蒙语:走)。史书记载,有个叫也先帖木儿的将领,奉命去镇压红巾军,到了战场,看到红巾军,尚未交锋就要逃走。地方官拉住他的马缰不放,也先帖本儿急了,拔刀便砍地方官,叫道:“我的不是性命!”难道我的命不是命,你想让我白白送死吗?!

为了解除红巾军的威胁,保住政权,元政府赶忙下令免除南人、北人的界限,改变所有歧视汉人的政策,但是一切都晚了。公元1355年,刘福通与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在安徽亳州宣布“建国”,国号“宋”,随后派遣三路大军开始北伐,开创了红巾军的全盛时代。北伐军斩帅夺旗,高歌猛进,饱受欺压的广大汉民族,沿途纷纷起义响应。他们唱响嘹亮的红巾军军歌,吹响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直向蒙古帝国的中心上都——就是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的正蓝旗奔去。

公元1358年即元至正十八年十二月,北伐军攻破上都城。

曾经是蒙元帝国政治中心的行宫,被南方汉人插上了胜利旗帜,红巾军焚毁了蒙宫,上都昔日的繁华,化作一股黑烟,在浩瀚的草原上随风而逝。

随着上都繁华消逝的,还有红巾军的神器。史料显示,红巾军战果赫赫,在历史留下了辉煌一笔。而事后,那个作为起事道具的“神器”石人,却因为不甚值钱,被人忽略遗弃了。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