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发现 > 浙江上林湖发现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浙江上林湖发现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2)

日期:2017-04-05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秘色瓷的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盒等为主,亦有执壶、瓶、罐、碟、炉、盂、枕、扁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盏托等,每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如碗有花口高圈足碗、玉璧底碗、玉环底碗等,盘有花口平底盘、花口高圈足盘等。胎质细腻纯净,完全不见普遍青瓷上的铁锈点等杂质;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釉面莹润肥厚,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均为素面,以造型与釉色取胜。许多器物为首次出土。

 

  从装烧工艺上看,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瓷质匣钵的胎与瓷器基本一致,极细腻坚致,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以使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这种瓷质匣钵在至少“大中”年间前后开始出现,但普通的粗质匣钵仍旧在大量使用,此后比例不断提高,到了“咸通”年间前后瓷质匣钵已占相当的比例,而“中和”年间前后完全取代粗质匣钵,一直到五代中期,均完全使用高质量的细瓷质匣钵。五代晚期,匣钵的颗粒开始变粗,密封性下降。因此瓷质匣钵及由此带来的秘色瓷生产,当是以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大发明。

 

  瓷质窑具主要是匣钵与匣钵盖,少量的垫具。匣钵主要有M 型、钵型匣钵、筒型匣钵与直筒型等,均大小不一。匣钵之间除均用釉封口外,部分匣钵在套叠后作为盖部分的内面施有釉,封口的釉常见窑变现象。匣钵盖极浅,近M 型,匣钵盖与M 型匣钵中心均呈圆形浅下凹以放置器物,并有多个泥点。绝大多数器物均为满釉单件仰烧,器物与匣钵之间使用多个泥点间隔。少量器物为覆烧,覆烧器物使用环型匣钵,剖面呈L形,多个叠烧,宽沿上有泥点痕。匣钵的叠烧方式因器物高矮大小不同而不同,以M 型与直筒型匣钵直接叠烧最为常见,此外还有钵型与M 型、钵型与匣钵盖、钵型与钵型对扣后再多组叠烧、钵型上叠多个重叠的环型匣钵等。净瓶使用特殊的喇叭形匣钵。垫具总体上数量不多,以垫饼为主,亦见有少量的垫圈。垫饼中心多有较大的圆孔而呈圆环状,偶见实心呈饼状的。

 

浙江上林湖发现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瓷质匣钵上常见有刻划文字,以姓氏为主,亦有纪年、器物的自命名、吉祥语、“官”字款等。

 

  在窑场格局上,以窑炉为中心进行布局。窑炉为依山而建的南方传统龙窑,基本为正南北向,除窑头部分淹没入上林湖水库中外,其余部分保存较好,保留了包括窑尾排烟室、多个窑门、窑炉两侧的多道挡墙等在内的较完整结构。窑炉使用砖坯砌筑,而外围的挡墙则用废弃的匣钵叠砌。窑炉西边是丰厚的废品堆积,主要是倾倒窑业垃圾处,废品与窑炉之间使用多道匣钵挡墙隔开。东边主要是作坊遗址,包括两座房址、多个釉料缸、贮泥池等。它与普通窑场以窑炉为中心、两侧均堆积废品的布局有明显区别。

 

  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产品,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中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不仅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而且装烧方法亦几乎完全相同,其中八棱净瓶目前仅见于后司岙窑址中。因此可以确定,晚唐五代时期的绝大多数秘色瓷器当为本窑址的产品。

 

  同时,在后司岙窑址发现多个“官”字款的匣钵。1971 年,在窑址北边的吴家溪一带出土有光化三年墓志罐一件,内有“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内容。与本窑址位置暗合。据此,后司岙窑址是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其开创的以天青色为特征的秘色瓷产品,不仅是制瓷史上的一大飞跃,同时成了此后高等级青瓷的代名词,影响到后代包括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高丽青瓷等一大批名窑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沈岳明 郑建明)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1月27日8版)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