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发现 > 浙江上林湖发现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浙江上林湖发现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日期:2017-04-05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为了配合“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探索秘色瓷的产地和唐五代时期宫廷用瓷的来源与生产管理状况,同时为窑址群的下一步保护与展示规划编制提供依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2015 年10 月至2017 年1 月对后司岙窑址及包括该窑址在内的上林湖水下遗存进行了考古发掘与勘探工作。这也是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的《上林湖越窑遗址2014—2018 年考古工作计划》重要一环。

 

  后司岙窑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中部的西岸边,编号为Y66,是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最核心窑址。发掘过程严格按照新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发掘面积近1100 平方米。揭露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5 米多的废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

 

  此次发掘无论是在考古学方法上还是窑场自身,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浙江上林湖发现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考古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在考古学方法上,本次发掘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并取得了理想的成果。

 

  首先是整个窑场,包括废品堆积区,均以遗迹的方式进行清理。每一文化层发掘过程中仅剔除泥土,留下所有的窑具、窑炉砖块以及各种青瓷产品,再进行三维扫描,制作三维立体图等,重要的标本在三维立体图上进行定位编号,使每一件编号器物都有清晰的三维座标。

 

  其次是以九宫格方法进行标本的清理与采集。由于越窑遗址的堆积比较厚,堆积疏松,这一类型的窑址发掘一般以10×10 米的规格进行。但如此大的探方会遗失一些遗物分布的重要信息,因此我们在10×10 米探方的基础上,以九宫格法将整个探方划分成九格,每一小格独立采集标本。

 

浙江上林湖发现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第三是所有的标本均统计与采集的方法。窑场的废品数量非常庞大,怎么采集与处理这些海量的标本,一直是瓷窑址考古中的难题。本次发掘以九宫格法分多个层级全部采集。首先数量相对较少的青瓷产品全部采集。窑具及其他遗物全部进行现场统计,之后按三个层级分别采集:典型及重要的标本进行编号和三维坐标基础上作小件采集;基本完整或较特殊但重复的标本全部采集;剩余现场装袋、写上标签后放置在窑址边上临时的工棚中,以备日再整理研究与现场博物馆的展示。

 

  第四是发掘过程三维化全记录和古代窑场废弃过程的三维化重建。本次发掘过程中,大量使用包括地面激光扫描、低空无人遥感、近景摄影测量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全方位三维记录。全面记录每一层的发掘过程,并依此重建窑场形成过程的三维模型。三维记录分辨率,达到看清每一件标本器型、胎、釉等特征的清晰度。这一发掘与记录过程,对今后报告的编写与资料的公布,亦将带来重大的变化。

 

  第五是田野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的使用。为实现田野考古资料与信息记录的规范化、科学化与高效化,我们与北京博科鸿图公司展开合作,针对瓷窑址考古的特征,开发专门的记录系统,有效提高田野考古信息采集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考古工地管理的规范化。

 

浙江上林湖发现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第六是水陆考古的结合。作陆上发掘,水下考古工作运用多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磁力仪、浅地层剖面仪与探地雷达等多种技术手段,系统获取了上林湖湖底地形地貌的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平面声呐图像、环湖道路、古湖堤、古水道、古水坝等丰富的水下遗存,为内陆浅水水域的水下考古提供宝贵经验。

 

  后司岙窑址本身的发掘收获

 

  此次发掘基本理清了以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与生产工艺、秘色瓷窑场基本格局、唐代法门寺地宫与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出土秘色瓷的产地问题。

 

  后司岙窑址始于唐代晚期,止于五代,基本与唐五代时期秘色瓷延续的年代相始终。堆积中分别发现了带有“大中”“咸通”与“中和”年款窑具的地层。据此可以确定至少在“大中”年间前后开始生产秘色瓷,在“咸通”年间前后秘色瓷占相当比例,在“中和”年间前后则达到了兴盛,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五代中期左右,在五代中期以后质量有所下降。

 

浙江上林湖发现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