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发现 > 我国水下考古技术的新探索——2016年度浙江宁波慈溪上林湖后司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

我国水下考古技术的新探索——2016年度浙江宁波慈溪上林湖后司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2)

日期:2017-04-03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在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得到各种形式的间接影像、数字模型和点云数据的基础上,再通过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的潜水探摸,并借助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潜水员导航探测系统、潜水全面罩无线对讲系统、MS1000成像声呐和DIDSON高清声呐等探测装备,辅助开展水下定位、通讯、测绘、拍照、录像等工作,最终确认了1处古水坝、1条古水道、1条古湖堤道路以及6艘近现代沉船、6座圆形窑炉、4个片区建筑基址等类型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及其在湖床的平面分布情况。

 

我国水下考古技术的新探索——2016年度浙江宁波慈溪上林湖后司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

 

上林湖与后司岙水陆镶嵌地理信息截图

 

 

我国水下考古技术的新探索——2016年度浙江宁波慈溪上林湖后司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

 

位于后司岙湖底的圆形凸起物

 

 

我国水下考古技术的新探索——2016年度浙江宁波慈溪上林湖后司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

 

上林湖湖底古水坝与古水道

                 

  3、无损探测与钻探采样相结合,初步掌握水下文化遗产的埋藏情况

 

  通过仪器探测和潜水探摸,基本搞清了上林湖后司岙及其周边水域凸露于湖底表面的各类水下文化遗存,但其掩埋于湖床之下的情况尚不清楚。由于本次水下考古属于调查性质,显然不适宜全面发掘清理,在不动土、不破坏遗址本体的情况下,唯有借助无损探测技术,才能快速了解埋藏在湖床之下的水下文化遗存的剖面构造。

 

  浅地层剖面仪是水声学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但在浅水区域回声干扰大,成像效果差。本次调查采用了美国Benthos Chirp Ⅲ 型浅地层声呐剖面仪,其分辨率高,穿透力强,在水深约3.5米以下的上林湖水域,成功获取了成像清晰、纹理明确的地层剖面;但在0-3.5米浅水区域内,回声干扰极大、无法适用。鉴于这一情况,同时根据上林湖为淡水水域、低含盐率、低导电率的水文特性,在调查中我们与同济大学合作,尝试运用探地雷达对已发现的水下文化遗存进行剖面探测,不但成功弥补了浅地层剖面仪无法探测的浅水区缺环,而且其在水深3.5米以下的探测结果也可与浅地层剖面仪探测结果相互支持、印证,取得了良好成效,初步了解了水下文化遗存的淤埋深度、堆积厚度、剖面形状等埋藏信息。

 

  通过以上无损探测手段得到的图像反映的是上林湖湖底地下介质的声波特性与电性分布,并通过识别异常的声波特性与电性分布发现可疑的目标物体,但要对地下可疑目标物体给予合理、正确的考古学解释,还需与地质钻探取样有机结合、相互印证。因此,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与有关科研机构合作,对2016年在上林湖后司岙水域发现的部分重要遗迹进行钻探取样、分析,以期得到更为准确、科学的水下考古调查资料,为本次调查项目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国水下考古技术的新探索——2016年度浙江宁波慈溪上林湖后司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


 

 

  一次水下考古技术的深化运用

 

  信息资料的系统采集与科学记录既是水下考古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重点内容之一。要在有限的潜水时间内、能见度较差的上林湖水底,系统、科学而又精确、快速地获取水下遗存的资料,既要立足于传统考古手段,又要借助高新科技,更要深化运用。

 

  在水下测绘方面,本次调查除了传统的手工测绘外,还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获取的水下基础点云数据与三维数字模型,转换输出为CAD格式线图,获取精度高达5厘米的等深线图以及各类水下遗存平剖面图,极大提高了测绘精度与工作效率。在水下拍照方面,除了在能见度较好的浅水区域采用佳能EOS 5D Mark Ⅲ高清相机拍摄光学照片外,在能见度较差、悬浮物较多的深水区,根据前期获取的水下三维地理信息,精确投放MS1000成像声呐,通过360度定点旋转扫测,精准、快速获取水下遗存及周边湖床环境的二维声呐图像。在水下录像方面,除了传统的光学摄像机外,针对上林湖深水区能见度较差、悬浮物较多的水文环境,运用了有“浑水摄像机”之美誉的Didson高清双频识别声呐,获取了几乎等同影像质量的声呐图像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