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濉溪临涣古城墙发掘获得重要认识
临涣古城墙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古城墙环临涣一周,平面呈正方形,总长约5690米,现高5-7米不等,墙体夯筑而成,城外有护城河。2006年5月25日,临涣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一:发掘位置图

图二:发掘区远景(局部)

图三:发掘区
为配合临涣污水管网建设工程项目,同时为了解临涣古城墙的墙体结构、建造方式、年代等相关问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掘时间从2016年12月份持续至2017年1月份,历时近40天,发掘面积近200平方米。通过对古城墙的解剖,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图四:陶水管

图五:第一次修筑过程的夯窝

图六:瓮棺葬(城墙南侧)
1、城墙为平地堆土起建,最底部铺设一层灰白色的细淤泥土,土质致密坚硬、纯净,然后再层层夯筑。
2、城墙有三次较大的夯筑过程,但以第一次为主。第一次夯筑为黄土及灰色淤泥土夯筑而成,土质致密纯净,底面宽30余米,高近8米。外侧呈斜坡状,内侧有平台;第二次夯筑集中于城墙外侧,内侧有少部分,夯土中含有少量砂石;第三次夯筑集中于城墙外侧,内侧有少部分,夯层最为明显,有30余层,夯层厚度为6-15厘米,厚8-12厘米最多,夯土中含有较多砂礓及部分瓦片、螺蛳壳、蚌壳等。
3、第三次夯筑后,还存在覆土现象,将以往城墙覆盖。
4、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的遗物看,第二次、第三次夯筑过程应为汉代,第一次修筑过程为汉代或汉以前,但在第一次修筑的城墙中未发现任何遗物。
5、除城墙本体外,城墙还存在着一定的附属设施。发现了一处排水管道,年代在第二次与第三次夯筑过程之间,其目的应该与城墙的保护有关。
(文章来源:安徽考古网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辽宁马鞍桥山遗址首次发掘工作结束 出土文物1000余件
陕西宝鸡西周墓地出土罕见金饰 发现陕西最早最完整原始瓷瓿
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大酿酒作坊遗址揭开面纱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哈萨克斯坦考古又有新发现
浙江德清中初鸣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遗址群2019年度考古勘探和发掘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