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发现 > 云南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成果

云南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成果

日期:2019-02-19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2018年太和城遗址调查勘探工作主要围绕内城、内城东侧及214国道以东区域开展,重要收获是发现东隔墙及草帽街南北干道。

  通过钻探结合探沟试掘的方式,对内城城墙走向做进一步核实。内城东西长210、南北宽150米。城墙宽约6—8米,采用红褐色粘土夯筑,局部掺杂碎瓦片或石块,夯层紧密。内城西部高台南北长100、东西宽50米,采用夯土构筑而成,夯土台东侧边有石墙围砌。夯土台上发现部分石墙及磉墩遗迹,石墙宽0.7米。内城中部发现有石墙及绿釉铺地砖等建筑遗迹,石墙宽1.1、残高0.7米,绿釉铺地砖斜向平铺,砖宽30、厚3.5厘米。内城东门区域发现部分石墙、夯土、铺石面等遗迹,估计与城门结构有一定关系。

云南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成果

东隔墙及草帽街干道位置图

云南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成果

内城中部绿釉铺地砖

云南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成果

内城东部石墙及夯土

云南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成果

内城东部铺石面

云南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成果

内城东侧石墙及铺地砖

  内城以东区域普遍发现有夯土分布,夯土应为建筑基址,因为后期扰动较为严重以及限于勘探面积有限,建筑规格及布局还需要进一步确认。除夯土以外,该区域还发现有部分石墙及水沟等遗迹。2016年发掘的金光寺建筑基址北侧发现有一道宽1.9米的石墙东西向延伸,石墙北侧有方砖斜铺,方砖边长40厘米。金光寺建筑基址东侧,发现一处夯土建筑基址,采用红褐色夯土构筑,外围包砌石块,夯土上发现有磉墩及砖砌下水道等遗迹。

  内城东侧约160米,有草帽街古道(亦称茶马古道)呈圆弧状南北向延伸。通过在不同部位上对草帽街古道进行解剖发现,该古道自南诏时期即已延续使用至今,叠压关系明显。南诏时期路面多以小石子夹杂灰土铺筑,路宽约10.5米,分左右两幅,幅宽约4.5米,两幅之间间隔有宽约1.5米的水沟。宋元以降道路多以较大的石块镶嵌平铺,大石块之间以小石块填充,铺设规整。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道路中间以“引马石”做间隔分为左右两幅,单幅宽1.2米,引马石宽0.5米,路宽3—3.3米。

云南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成果

金光寺建筑基址东侧建筑遗迹

云南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成果

红豆杉园南诏时期古道

云南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成果

草帽街道路叠压之一

云南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成果

草帽街道路叠压之二

  为配合遗址公园建设,对德化碑周边及德化碑北侧的红豆杉园进行了调查勘探。红豆杉园位于葶冥溪南侧,茶马古道从红豆杉园中部南北向穿过。红豆杉园内普遍发现有青铜时代遗存。青铜时代遗迹主要发现有柱洞、墓葬、瓮棺葬等,出土有较多的红衣陶片。南诏时期遗存除了南北向干道以外,还发现有较多的夯土、石墙、道路等遗存。德化碑东侧区域,近现代活动频繁,分布有3—4米厚的近现代垫土层,垫土层以下即为冲积沙石,没有发现南诏时期遗迹遗物。仅在德化碑西侧,发现有面积较大的活动面及石墙。

  东隔墙的确认是2018年度调查勘探的重要收获。东隔墙从北城墙中部拐角处沿等高线呈曲弧状往南延伸,穿越葶冥溪连接至南城墙中段,南北长约1670米,宽约7.3米。东隔墙将呈甬钟形的太和城拦腰截断、划分为东西两半,进一步增强了对西部核心区域的防御。通过钻探基本锁定东隔墙走向后,选取了东隔墙与北城墙交汇处、东隔墙中段、东隔墙南段几个点做探沟试掘。东隔墙与北城墙交汇处,东隔墙接于北城墙南侧,均采用青黑色淤土夯筑而成,极为紧密。在东隔墙中段及南段,东隔墙东侧均用石块包砌,夯土坚硬。靠近葶冥溪的东隔墙西侧,覆盖有较厚的沙石,应为葶冥溪泥石流泛滥所致。东隔墙是否存在门道及马面等附属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勘探。

云南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成果

草帽街清代至民国时期道路

云南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成果

红豆杉园内青铜时代瓮棺葬

云南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成果

东隔墙与北城墙交汇处俯视

云南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成果

东隔墙与北城墙交汇处

云南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成果

葶冥溪北侧东隔墙

云南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成果

东隔墙南段

  2018年度完成太和城内城南侧区域8万平米的钻探,确定了南城墙西段的具体走向,并发现了部分建筑基址、水井、水沟等遗迹。对南城墙进行钻探时发现3个马面,间距约60米。马面突出城墙约9米,平面呈梯形,外缘宽7-8米,靠近城墙部分宽约13米。

  随着东隔墙、内城、草帽街南北向干道、主要建筑基址、窑址区、水系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太和城遗址结构布局日益清晰。但目前的认识还仅限于大致轮廓,在一些关键节点上还需要通过考古发掘深化、细化对城址结构布局的认识。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