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发现 > 山西太谷南畛墓地发现金元砖室墓和清代家族墓

山西太谷南畛墓地发现金元砖室墓和清代家族墓

日期:2018-01-04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山西太谷南畛墓地发现金元砖室墓和清代家族墓
清代籍巨卿家族墓M13~M16
  太谷县隶属山西省晋中市,地处汾河中游的晋中盆地。南畛墓地位于太谷县胡村镇桑梓村南约500米处的乌马河北岸台地上,地势平坦。2017年2月底至5月初,为配合太焦高铁太谷段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对墓地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在为期两个多月的发掘中,共发现金元和明清时期墓葬18座。因墓葬分布不集中,依据实地情况将发掘区由东向西分为Ⅰ区、Ⅱ区、Ⅲ区。Ⅰ区发掘金元时期墓葬3座(M6、M7、M12),清代墓葬9座(M1~M5、M8~M11);Ⅱ区发掘清代墓葬4座(M13~M16);Ⅲ区发掘明代墓葬2座(M17、M18),破坏严重已成空墓。
  金元时期砖室墓
  此次发掘的三座金元时期砖室墓形制各异,共同点是都带有壁龛,墓向一致,均朝向东南方向。M12和M7为常见的多边形砖室墓,叠涩穹窿顶,由墓道、墓门、甬道及墓室等几部分组成。其中M12墓室平面呈八边形,室内基本素面无装饰,后壁有一龛;室内放置二次葬或火葬人骨4具,两男两女;出土器物有瓷钵、瓷盒、瓷灯盏等7件。M7墓室平面呈六边形,墓门及墓室有门簪、斗栱等简易的仿木结构,并施有红彩;除甬道所在壁外,其余5壁各有一龛,龛内多放置二次葬或火葬人骨,性别有男有女;出土器物有瓷碗、白瓷渣斗等3件。M6形制及葬法最为特殊罕见,现重点介绍如下。
山西太谷南畛墓地发现金元砖室墓和清代家族墓
M6墓室
  M6为长梯形多龛砖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及墓室等几部分组成,通长约6.18米。墓道为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开口长1.9米、宽1米、深3~3.3米。墓道底呈前高后低的斜坡状,前端有一高约1.4米、宽约0.2米的窄生土台,左右两壁前端自上而下共分布脚窝5个。墓道后端接长方形土圹,墓门、甬道及墓室在土圹内砖砌。墓门呈拱形,直壁券顶,内宽0.82米、内高1.18米。封门由砖、石、土坯等杂乱混砌。甬道为直壁券顶,底平坦,未铺砖,低于墓室底铺砖约6厘米。甬道长0.7米、内宽0.82米、内高1.18米。甬道券顶上前端错缝平砌一排砖墙。墓室平面呈长梯形,前宽1.16米、后宽1.04米、中长3.2米,室内通高约1.38米。墓室底错缝平铺一层条砖。室墙为直壁,条砖错缝平砌。室内共发现砖砌壁龛11个,各龛龛底铺砖,与室底铺砖齐平。后壁中部龛为主龛,最大,编为1号龛,直壁,叠涩内收成平顶。左右两长壁各有5个龛,自后往前分别编号为2号~6号和7号~11号龛,形制大小相近,为直壁内收成平顶。室顶自左右两长壁顶起用条砖橫纵交替向上叠涩内收而成,顶层用两排甃立条砖,一高一低相错封顶,在顶部形成一内凹的中轴线。室顶因受力不均已发生变形,前半部还有大面积浇白灰现象,应起加固作用。墓室内所葬人骨至少有15具,均保存很差,缺损严重。除6号龛内散置的零星人骨不明个体数且无葬具外,其余确定个体数的14具人骨均以大瓷罐、大陶罐或陶棺作为葬具,其中11具为火葬,3具为二次葬。可鉴定的人骨有10具,性别有男有女,年龄有中年、青壮年和幼年。葬具除8号龛陶棺内葬一男一女2具人骨外,其余均放置一具人骨。葬具内大多随葬有带盖瓷钵。葬具放置以龛为单位,位于龛内、龛口或龛口旁,每龛有单人葬、双人葬或三人葬。10号龛和11号龛为空龛,尚未来得及下葬。综合葬式、人骨鉴定初步结果分析,墓室内的壁龛应是相对独立的埋葬单位,M6是一墓多龛,亦可以说是一墓多室。从发掘情况看,该墓所有人骨应非一次迁葬,墓室应经过多次开启。此外,该墓内所葬人骨多为火葬,前述M7和M12内所葬人骨亦有火葬者,推测此三座金元时期砖墓遗存可能与佛教信仰有关。
 
山西太谷南畛墓地发现金元砖室墓和清代家族墓
M6陶棺
  清代家族墓葬
  清代墓葬共发掘13座,其中2座为大型砖室墓,11座为小型土洞墓。据墓葬分布情况,除3座为单墓外,其余10座墓分属两个家族墓地。
  发掘Ⅰ区的M1~M5、M9等6座墓,据墓葬间排列关系、符瓦信息综合判断,同属籍继哲家族墓地,下葬时代在嘉庆至同治年间。墓葬均为小型土洞墓,洞室平面呈前窄后宽的梯形,墓道平面呈前窄后宽的长梯形,封门为条砖或土坯垒砌。墓葬通长在4.8~5.3米间,墓向在24°~30°间。墓葬均为夫妻合葬墓,除M2为三人合葬外,其余均为双人合葬,均头朝南,分为一次葬和二次葬,一次葬基本为仰身直肢,二次葬人骨大多置于小木棺内。这6座墓,共历3代,自南向北排列。M5为第一代;M1、M2、M3为第二代,其中M3男性墓主人为籍继哲;M4、M9为第三代,其中M9男性墓主人为籍权道,妻为杜氏,M4男性墓主人为籍权伦,妻为孙氏。墓葬出土器物有符瓦、黑釉瓷罐、青花瓷药瓶、白釉瓷鼻烟壶、铜钱、铜烟袋嘴、铜烟袋锅、铜发簪、铜顶戴珠、铜质或玻璃质扣子、银耳环和小砂壶等35件/套。无论男女墓主人,普遍随葬有黑釉瓷罐和符瓦各1件,是其固定组合。黑釉小瓷罐是下葬时为墓主人准备的盛放食物的“衣饭钵”。符瓦置于棺盖板上,凸面朱书或墨书镇墓符文类如:“亡者安宁、生者永吉”“故气伏尸、回凶作吉”等,凹面有的墨书或朱书墓主人姓名、寿命、生卒年月日及时辰等。
 
山西太谷南畛墓地发现金元砖室墓和清代家族墓
M7彩绘仿木门结构墓门
  发掘Ⅱ区4座清代墓属另一支籍氏家族墓地,墓向32°~38°。M15、M16为普通的小型土洞墓,形制、葬俗与Ⅰ区清代土洞墓相同;M13、M14为大型多室砖墓,葬俗亦同。据出土墓志内容和符瓦信息,结合墓葬排列关系,可知这四座墓同属籍巨卿家族墓地,共历三代,自南向北排列,下葬时代在嘉庆至同治年间。M14为第一代,男性墓主人为籍巨卿;女性墓主人依次为其元配及继配——车氏、石氏、曹氏、郭氏。M13为第二代,男性墓主人为籍体充,嫡长子,先其父巨卿卒;女性墓主人三位,其中两位可知为其元配解氏和继配段氏。M15、M16为第三代。M16男性墓主人为籍贡兰,嫡长孙,墓志载其为“承重孙”,因其父体充早卒而承担了主持其祖父巨卿丧葬之礼的重任;女性墓主人两位,其中一位为其元配游氏。M15男性墓主人可能是庶出的长孙贡琅或嫡次孙贡瑾,以贡琅的可能性最大;女性墓主人两位,其中一位为其继配杨氏。此4座墓葬共出土器物有符瓦、黑釉瓷罐、银簪、银耳饰、铜帽顶戴、鎏金铜带扣、铜或鎏金铜扣子、嵌玉鎏金铜发饰、铜烟袋锅、铜烟袋嘴、玻璃烟袋嘴、白玉头花和石墓志等40余件/套。
 
山西太谷南畛墓地发现金元砖室墓和清代家族墓
M15白玉头花
  M13和M14两座大型砖室墓被盗扰破坏严重,室顶早已无存,但残存尚可辨其大体形制。两墓建造方式基本形同,形制及规模略有区别,M13为双墓道双室砖墓,M14为三墓道三室砖墓。现重点介绍M14。
 
山西太谷南畛墓地发现金元砖室墓和清代家族墓
M16鎏金铜带扣
  M14为三墓道三室砖墓,每一墓室单独配一条墓道。墓葬通长13.61米、通宽13.6米、自深3.4米。墓道均为前窄后宽的长梯形土坑,其中中墓道较东西两墓道长。中墓道后端两壁分别砖砌大型券顶壁龛1个,龛口用条砖垒砌封堵,龛内残留有泥俑。墓道后端接横向长方形土圹,土圹内周围留有约1米宽、1.7米高的生土二层台。二层台内并列砖砌三个墓室,室墙均为条砖错缝平砌,白灰抹缝,室底未铺砖。中室呈方形,长、宽均为3.82米;东西两室形制大小相同,呈南北向长方形,长3.82米、宽1.28米。相邻两室间的隔墙均有一券顶过道相通,过道口内原有垒砌条砖封堵。现存室壁可见一到两层券顶壁龛,诸龛大小有别,龛内现已空无一物。每条墓道和墓室间都有双重砖砌券顶甬道,每重甬道外侧有一道封门,外侧甬道垒砌条砖封堵,内侧甬道垒置3块厚石板封堵。甬道及封门通长约1.42米。中室的两重甬道均较东、西两室的两重甬道规模略大。三个墓室内木棺及人骨均扰乱严重,可辨头向均朝南。中室为主室,并列放置三副木棺及人骨,西室和东室内均放置单棺。
  此次太谷南畛墓地的发掘,为金元时期和清代山西晋中地区的葬俗葬制研究提供了一批难得的实物资料。两处排列清晰的清代家族墓地的发现,对今后当地清代家族葬制及礼制的研究意义重大。其中两座大型的双墓道双室和三墓道三室砖墓,在晋中地区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尚属首见。此外,三座金元时期的带龛砖室墓,在形制和葬式方面均颇有特色,尤以M6为甚,无论是墓葬形制、葬式葬具还是随葬品摆放方式,都十分少见,不仅丰富了金元时期的墓葬形式,更对金元时期原著民的葬俗、宗教信仰及历史背景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晋中市考古研究所  太谷县文物旅游局 王俊 穆文军 贾志斌)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