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焦点 > 关羽:傲气自负曾投降曹操,被神化的关帝为何能称之为“忠义”?

关羽:傲气自负曾投降曹操,被神化的关帝为何能称之为“忠义”?

日期:2019-06-26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投降最出彩,谁比麦城将

投降这个词,抛开什么正义非正义的标准,在东方人的观念中几乎是同耻辱联系在一起的,国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脸面,面子,所以一般来说,投降之人是被人看不起的。

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位因为投降而得了许多高分之人,那便是关公关二爷,他因投降曹操,不但没有脸面尽失,反而因此还被后世高看了很多,直把这二爷脸面上塗的那彩妆,几欲同天上的彩虹比辉。

关羽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他投降一事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但一般都来自于《三国演义》的描述,则这演义上投降,还真是给二爷脸上增了光。

演义中,关羽被曹操围困,带着几个残兵在山上,突围不得,曹操派张辽来劝降,于是就有了这所谓的土山约三誓:第一,降汉不降曹;第二,善待两位嫂嫂;第三,但知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其实这三点依我来看,不是废话就是托词,善待嫂嫂这个是不用提的,俘虏倘且要优待,何况是这皇叔的夫人了;知刘备去向就去寻,那也是天知道的后事,当时的刘备连死活都不知,如何能保证你去寻?你以为如现在一样发个微信,打个电话就能联系上的噢,是吧;最搞笑的是这降汉不降曹,想那刘备一直以正统自居,你这不是把自己放在大汉的对立面去了吗?难道你关羽是乱党叛军吗?不通,不通也。

以上是演义中的戏说,目的是为关羽的自我粉饰,或者叫一种解嘲吧,找个投降的理由而已。加上后来的什么过五关斩六将,直把这二爷的忠心和神武捧到了天上。

然而正史中所记载的却并非如此,《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败了就投降,没那么多废话哈。《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看看,这是擒关羽而归。《三国志.关羽传》亦说:“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也是个“擒”字。以上说明,关羽实际上是兵败被擒。

​曹操是个爱才之人,手下大将不少都是“擒”而归之的,曹操所依仗的“五子良将”中,张辽、张郃、徐晃都是如此,以二爷的神武,曹操肯定是不想杀的,的确是想施之以恩,感之以情,天长日久后为我所用,这应该是曹操的真实想法。

但事实上这关羽同曹操是有矛盾的,关羽很是忌恨曹操,原因是为了一个女人,据《魏氏春秋》记载:“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就是说,二爷看上了吕布手下一个叫秦宜䘵的老婆,向曹操说了,而曹操也答应了,可二爷怕不踏实,多次在曹操面前强调此事,本来这个就是个很平常的事情,可说多了,弄得这曹操也觉得可能这女人是天仙下凡吧,不然二爷能这般地上心?弄来一看,果然国色,于是就自己留下享用了,这让二爷情何以堪?从此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如果我说关羽同刘备的关系并不那么铁,怕是招来一堆的板砖吧,其实那些什么“桃园三结义”,“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之类的,完全是小说的戏说,不能当真的,但刘备会做人,身上的那股英雄气也着实吸引人,这也是能让关羽心仪,并死心塌地跟随其左右的主要原因,比起那好色的曹操,当然要选刘备,他也是吃准了曹操不会杀他,所以便答应投降了。

我是不太喜欢这关羽的,他身上的那股傲气,加上他的自负,目空一切的作派,实在地无法让人喜欢。我也不明白,一个走麦城的败军之将,何以后世如此被神化?他在民间被尊为“关公”“武圣”,同“文圣”孔子齐名,到了清代更是不得了,不仅全国各地普建关帝庙,甚至慈禧太后、光绪帝看戏时遇到关羽出场,都会特意从座位上站起来,表示尊敬之意。

想来人们尊崇的还是那个植根于心底“义”字,即对主子的不离不弃,忠心耿耿,这对底层的民众是崇尚,对高层的统治者来说则是必需。你看那庙中的二爷,半夜了还假模假式地看《春秋》,我真怀疑他一个卖枣的是否真能看懂。其实,说到这忠心之人,史上多如牛毛,那誓死不仕新朝,被诛十族的方孝儒不忠心吗?那唯一陪葬在唐玄宗身边的高力士不忠心吗?同在一片蓝天下,这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