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张伯行是谁?张伯行是怎么死的?张伯行是个什么样的人?

张伯行是谁?张伯行是怎么死的?张伯行是个什么样的人?

日期:2017-09-20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张伯行是清朝大臣,同时也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家,生于公元1651年,去世于公元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敬庵。张伯行自幼聪慧好学,到十三岁的时候,就已经通读了四书五经。同时因为门风严谨,家教极好,所以他的学问和品德都十分的出众。

康熙二十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二十四年参加会试,高中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张伯行并没有立刻入仕,一直到等到康熙三十一年的时候,才补授内阁中书。不久之后,父亲去世,于是辞职归乡守孝。在小憩之中,建立请见书院,开馆授课,致力于宣传儒家学说。

康熙三十八年,仪封城遭遇大雨,河水暴涨,城北的堤坝被冲毁。张伯行招募民工,用口袋填装泥土堵塞河道。后来受到河道总督张鹏翮的推荐,以原职治理河务,完成了黄河南岸堤坝二八余里、马家港、东坝、高家堰各工程。

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担任山东济宁道。当时山东遭遇灾荒,百姓吃不饱饭,流离失所,灾民流浪四地。张伯行见此惨状,自费从家乡运来粮食,又让人缝制棉衣,救济灾民。

朝堂听闻灾情之后,康熙帝下令各道拿出款项救济灾民。于是张伯行开仓,拿谷二万二千六百石有余赈济所属汉上、阳谷二县。这事儿没有得到山东布政使的同意,于是遭到斥责,并且布政使还表示要上书弹劾他。

面对布政使的责问,张伯行丝毫不乱。他据理力争,言皇帝既然下令让各道救济灾民,那么久表示在仓谷和人命之中,人命更重要。虽然明确表示,但是其话里意思,大概就是说如果真上书弹劾我,那么便是不听从皇帝的命令了。布政使听后,只能停止弹劾,但是也因此记恨上了张伯行。

康熙四十五年,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按照当时官场不成文的规矩,新官上任,张伯行需得给自己的上司巡抚、总督等送上白银四前两左右的礼物,表示尊敬。

张伯行为官清廉,并不收受贿赂,所以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钱。就算能拿的出,他本人也极其厌恶这种巴结上司、贪污成风的事情。他表示:“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于是就没有给上司送礼,同时还在任上大力整顿吏治,这样就更是得罪了总督和巡抚。所以在江苏任职之时,张伯行的日子并不好过,经常受到上司的排挤和打压。

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南巡到江苏,总督和巡抚奉命举荐贤能的官员。当时张伯行清廉刚正之风,已经传遍朝野,康熙帝自然也是知道的。但是在那份名单中,却没有看到张伯行的名字,于是康熙帝十分生气。他斥责了总督和巡抚,召来张伯行,对张伯行表示称赞。到最后的时候,他还将张伯行提拔为福建巡抚,赐予“廉惠宣猷”的匾额。

此后张伯行在任上,一直清廉为官,为民请命。在任地遭遇灾荒的时候,总是及时上书呈奏灾情,救济灾民。张伯行的表现,没有辜负当初康熙帝对他的期望。

康熙五十年,出了一场科举舞弊案。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暗中交接考生,接受贿赂,将考题泄露。于是才能并不高的举子,最后却考中了进士。放榜之后,读书人一时议论喧哗,十分愤怒。后来又有读书人将财神抬进学宫,事情闹大。

科举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这场重要的考试,出了作弊案,影响极其深远。于是皇帝下令严查,张伯行最开始是负责此案的官员。但是因为查出噶礼在其中有收受贿赂的情况,反而遭到诬陷。最后还是康熙帝出面,才还了张伯行的清白,由此可见康熙帝对张伯行的重视和信任。

雍正元年,张伯行为礼部尚书,雍正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朝廷得到此消息后,追赠太子太保,谥清恪。

张伯行简介(操守为天下第一清官)

张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清朝大臣,理学家。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称。其政绩在福建及江苏最为著名。学宗程、朱,及门受学者数千人。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谥清恪。光绪初年,从祀文庙。有一子张师载。

清初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学术氛围,对张伯行有很大的塑造作用,他学宗“程朱”,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己任。他不遗余力地传播程朱理学,批判陆王心学,反对佛道思想。他不但信奉程朱理学,而且还把这种理学思想应用到日常的为学、为政和为人中去。

在为学方面,张伯行每到一处就广建书院,积极传播程朱理学,排斥其他学术,并搜集刊刻先贤文集;在为政方面,他关心河务,全心为民,并注重地方稳定,忠于职守,受到清圣祖的多次褒奖;在为人方面,他一介不取,为官清廉,不畏强权,刚直犯上。张伯行不仅是一位理学大家,更是一位尊崇躬行的理学实践者。他的理学思想主要包括“性理”学说、反对姚江、重视主敬、排斥佛道和尊崇躬行等五个方面。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