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历史上真实的汉武帝?如何评价汉武帝?

历史上真实的汉武帝?如何评价汉武帝?

日期:2017-09-24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景帝死后三年,刘彻于万千阻碍中继承大统,是为武帝,这位雄才但带有些桀骜的少年皇帝在其在位期间使得汉朝武功走向了极盛。对外他讨伐匈奴、灭东瓯、南越、闽越、朝鲜、并西南夷、设河西四郡、通西域、开汉朝之极盛疆域。对内分化诸侯职权、改易历法、裁抑商人、惩戒游侠、重用儒术、兴修水利、扩大农田、修建道路,开汉朝之极盛繁荣局面。这些功绩是后人对其歌功颂德同时也是武帝被神化美化的主要原因。掀开历史的遮羞布,让猴哥带大家去认识另一面的汉武帝,去了解那个有杀伐果断、却也怯弱不堪、荒诞不羁之时的汉武大帝。

汉武帝并非后世称赞的那般完美,其自身也有缺点。比如好大喜功、好严刑峻法、奢侈迷信,重用酷吏,敛财黩武,在其晚年膨胀起来给汉帝国造成几近亡国之祸。

汉武帝即位时,刘氏江山经过前面几辈老祖宗的努力,尤其是在文帝的节俭和景帝的治理下开创了文景之治,给汉武帝留下了一大笔遗产,但这笔遗产在武帝手里还没捂热乎就已经被其用完了。前文叙述的汉武的种种武功的基础便是强大的经济作为支撑。武帝被后世赞扬的功绩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讨伐匈奴,匈奴对汉的威胁由来已久,解决方针要么是和要么是战,显而易见对匈奴采取和的方针才是最好的策略。这样成本低,也不至于劳民伤财,于国于民都是百利而无一害。反之采取战争那就会事倍功半,想灭掉匈奴在当时基本难以完成,可是好大喜功的武帝却采取了刀戈讨之。结果是前期在卫青、霍去病的征讨下取得了局部性的胜利,但并没有灭掉匈奴。由于战线拉长导致运输成本高的吓人,按照沈括算法,前线十万人作战就需要三十万人运输粮食,并且到达前线的物资只有初运时的数十分之一。这样下来匈奴未灭,反而大汉帝国的国力却大为降低,文景时期遗留下来的财富就在这样的没有结果的战争中为之一空。

由于对匈奴战事的继续,然国库已经捉襟见肘,为了筹集资金和防止国内暴动开始启用法家人物如桑弘羊、张汤等,这些人大都具有过人的才力,办事果断凌厉,是汉武帝决策的坚定执行者。

为防止国内暴动 :武帝启用酷吏并命张汤等制定严刑峻法,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复活苛刻的秦法。其在位期间大案迭兴,这些酷吏有时创下一日杀数百人甚至千余家的纪录。冤案泛滥,下至平民百姓上达王侯将相人人自危。大臣宰相因细小之事被杀,至于普通大臣被杀者更是不计其数(历史上能与之相比也就朱元璋了)

为了筹集资金;先是卖官鬻爵,导致吏治败坏,贪污横行。其二是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盐铁国营。其三、横征暴敛,对商人加税。这些措施使得国库大大增加,却极大地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富了国库官差,穷了百姓生民。

在严酷的刑法和横征暴敛的双重挤压之下,人民生活困苦。本来这两项措施都是为讨伐匈奴而出,结果却是后期讨伐匈奴失利,七万战士全军覆没,导致国力过分浪费,汉帝国国内呈现一片饥馑盗贼横行的局面。武帝末年人口由初年的3600万降低到3200万,这中间相距53年,按正常的人口增长率百分之七来算,四十年可增加到百分之三十点一八,也就是到末年人口应当有四千七百五十九万,但实际上损失人口却达一千五百五十九万,抛去出生率低的原因以及一些非正常死亡的原因,那么死亡的人数也多达七百多万。相对于一个只有三千多万人口的国家来说,死亡人数超过国家的百分之二十,无论这个统治者武功有多么极盛,才略是多么为人称道,但其本身来讲仍旧是一个失败并且暴虐的国君。

当国库充盈,前方战事继续,稍有成绩便歌功颂德。至于万千生民之生存状况绝口不问,黄河决堤若不是万不得已亦不轻言筑堤救灾。当匈奴被小创,王国问题削弱,骄奢长生之心遂起。于是乎仿效始皇开始四方巡游、求仙、封禅庆功、大肆修建行宫别苑、宫殿楼宇,宠幸方士,国库枯竭、遂至家变,太子见杀,皇后卫氏自尽。刘氏江山飘摇。

好在由于战事的失败,国内政局的动荡、以及家庭的剧变,使汉武帝在晚年终于认知其过,于是遣散方士、回归原本,下轮台罪己诏,终究在晚年清醒了一次挽救了汉帝国这栋将倾之大厦。下面附有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论,觉得其评论较班固而言更为中肯。

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武帝的评论:“孝武帝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资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爱忠直之言却恶人欺蔽。好贵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