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西汉海昏侯,破译海昏侯墓埋藏二千多年的神秘符号

西汉海昏侯,破译海昏侯墓埋藏二千多年的神秘符号

日期:2017-09-23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最近,在研究海昏侯墓随葬品上的纹饰时,笔者意外地发现了一批三角形图案,图案中有大同小异的神秘的组合符号。这些图案和符号,在以往考古中极为罕见。那么,这些两千多年前的图案特别是神秘的组合符号有什么含义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为此,笔者作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写成此文,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漆器残片惊现神秘符号

在海昏侯墓内棺北侧,也就是刘贺遗体的头部位置前方,出土了一件黑色贴金片漆盒,虽然已经被压变形,成为一堆残片,但闪亮的金箔贴片描绘着清晰可见的各种人物和动物(图1),引人注目的是上下边缘有两排三角形纹饰,从照片上可以看见8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都有不完全对称的神秘的几何形组合符号(图2)。相邻三角形内的组合符号排列基本相似却略有不同。

西汉海昏侯,破译海昏侯墓埋藏二千多年的神秘符号
图1

西汉海昏侯,破译海昏侯墓埋藏二千多年的神秘符号
图2

无巧不成书,在海昏侯墓西藏阁娱乐用具库中,出土的一件贴金片漆奁(lian,音连),长方形的,有箓(lu,音录)顶,下部两道银扣边之间,也有十分相似的神秘的几何形组合符号(图3),

西汉海昏侯,破译海昏侯墓埋藏二千多年的神秘符号
图3

照片上可见6个三角形,右边的四个显得明亮些,左边的两个略微灰暗些。

那么,这些在不同器物上同时出现的神秘的组合符号,究竟代表着什么事物?或者表达什么意思呢?

西汉海昏侯,破译海昏侯墓埋藏二千多年的神秘符号
图4

笔者用最简洁的线条,把其中最清晰的一幅图案勾画出来(图4)。经测量,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分别为22·5度,顶角为135度。比对后可以确定,照片中依稀可见的14个三角形的角度竟然完全一致!在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之间,由两条直线将其分割为三个画面,从右到左依次为:

画面一:小三角形内,一个圆圈上面有三块分散的黑色不规则的形状,左右两边各有三条竖线。

画面二:棱形内,一个黑色的圆球上方,有两个带黑点的小圆圈,还有两个黑色的不规则的形状,其中一个由一条黑线连接到黑球上。

画面三:小三角形内,一个圆圈上面有一块黑色的不规则的形状,左右两边各有三条竖线。与第一幅画面相差无几,只是黑色的不规则形状一个是三小块,而另一个只有一大块。

看来,破解神秘组合符号的关键,是准确判断等腰三角形、圆圈、黑色圆球、不规则形状和四组竖线所蕴含的实际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

二、神秘符号竟是古代《日全食发生过程图》

首先,我们看顶角为135度的等腰三角形,它就如同一个大屋顶。而远古时期的人们正是把地面上的天空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屋顶。民谣:“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穹庐,就是圆形的巨大屋顶。太阳、月亮、星星、云彩都笼罩在这个巨大的屋顶下面。因此,等腰三角形内的符号,应当与天空中的星象有关。这一点,在汉代画像石中屡见不鲜,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件是西王母与诸天神在一起(图5)。

西汉海昏侯,破译海昏侯墓埋藏二千多年的神秘符号
图5

其次,我们把所有黑色的不规则的形状集中在一起观察,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上飘浮的阴云,它们有大有小,有聚有散,有分有合。

再次,我们再把所有圆形图案集中在一起观察,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飘浮的阴云下应该就是太阳或月亮,它们有明有暗,有圆有缺,有大有小。

如果这个分析是正确的话,那么,把等腰三角形图案中的神秘组合符号,用动态的眼光,从右到左连贯起来看,就是一幅中国古代的《日全食发生过程图》。

画面一,是初亏图,即当日全食发生的时候,月面的边缘与日面的边缘相交的一刹那。此刻太阳虽然仍为圆盘的形状,但要开始计算日食持续的时间

画面二,从右到左依次是食既——食甚——生光图。食既,就是当阳光透过月面的边缘照射下来的时候,能够看到奇特的“贝利珠现象”(图6)。食甚,就是当月面移动到日面中心时,太

西汉海昏侯,破译海昏侯墓埋藏二千多年的神秘符号
图6

阳的光芒被月亮遮去最多,也是最黑暗的时刻(图7)。生光,

西汉海昏侯,破译海昏侯墓埋藏二千多年的神秘符号
图7

就是当月亮继续移动时,太阳的边缘发出一小团耀眼的光芒(图8)。

西汉海昏侯,破译海昏侯墓埋藏二千多年的神秘符号 
图8

画面三,是复圆图,即当月面完全离开日面的一刹那,太阳又恢复到圆盘的形状,此刻日全食结束。

以上三个画面,把日全食的整个过程,用示意图的形式明确划分为五个阶段,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划分完全一致。

在神秘的组合符号中,位于等腰三角形底部还有四组竖线,每组都有三条竖线并列刻划。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呢,还是另有与日全食相关的含义呢?

我们知道,日食特别是日全食的发生有一个持续的时间,这个时间的长短,同月球影锥在地面上移动速度以及地球的自转方向有关,也与观测者所处地球的位置有关。就全球范围来说,当发生日食时,如果把月亮半影开始遮掩日面的时间计算在内,日食时间的长度由初亏、食既、食甚,到生光、复圆的整个过程长达三个多小时。 这是现代天文学的观测结果。而令人惊奇的是,在海昏侯墓中的《日全食发生过程图》,也把这个时间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便是四组竖线的基本含义。

汉代通行的计时单位是时辰,一天分12个时辰。比时辰小的计时单位是刻,一天分100刻。1刻就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在日食图中,每条竖线都代表1刻,三条竖线就是三刻,相当于今天的43·2分钟。根据每组竖线所对应的图示,从初亏到食既需要三刻时间,从食既到食甚也需要三刻时间,从食甚到生光还需要三刻时间,从生光到复圆仍然需要三刻时间。加起来一共需要12刻,相当于今天的172·8分钟,也就是2·88小时,接近三个小时。(图9)这个持续时间与现代观测有一定的差距,主要

西汉海昏侯,破译海昏侯墓埋藏二千多年的神秘符号
图9

是在计算日全食的起止时间上略有不同。这样的精确度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测量能力和计时水平。

我国是最早观测、预报和记录日食和月食的国家之一,甲骨文中就有关于日食的占卜。在《春秋》一书所记录的37次日食中,通过后世的计算核对,有33次是完全可靠的。世界天文学家普遍承认中国古代日食记录是可信程度最高的,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在上世纪90年代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古代的日食记录就像一座相当精确的历史时钟,在帮助人们确定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海昏侯墓中发现的《日全食发生过程图》,再次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天文学的辉煌成就。

三、图解古代的一种日食原理

那么,如何解释《日全食发生过程图》中那些不规则形状的阴云呢?这就要从中国古代原始的、朴素的日食原理说起。

现代科学把日食和月食这两种天象都称为交食。其中日食现象是,当月球绕地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月球就会挡住射到地球上去的太阳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就会发生日食现象。发生日食的时间必定在“朔日”,也就是农历初一。我国古代对日食发生的原理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大约在公元前20年刘向在《五经通义》中说:“日蚀者,月往蔽之。”但这种接近科学的解释并未成为社会上的主流意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反而是王充在《论衡》中提到的阴阳说。

这种学说认为,太阳和月亮是两大发光体,都是由“气”构成的。而“气”则是有阴有阳,也就是说,在太阳和月亮中都有阴阳二“气”。在一般情况下,日月都是阳气很盛,阴气很弱,因此能够发出阳光和月光。而日食则是由于太阳中的阳气周期性地萎缩或衰退所造成的。“日蚀之变,阳弱阴强也。”“阴阳相承,彼隆此衰。”也就是说,当阳气萎缩或衰退时,阴气必然兴盛。而天空中的阴云就是阴气。它们侵入到太阳,太阳中的阳气便萎缩,于是形成了日食;它们侵入到月亮,月亮中的阳气便萎缩,于是形成了月食。

现在看,用这种阴阳说来解释日食和月食,是不科学的,但在汉代却被人们广泛接受,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通俗地说明了日食这种复杂的天象发生的原因。海昏侯墓中的《日全食发生过程图》,就是依据中国古代这种原始的、朴素的日食原理勾画出来的:

画面一,是分散的阴云正向太阳的方向移动,开始侵入太阳,日食逐渐产生。

画面二,是部分阴云已经侵入太阳,使太阳中的阳气萎缩,逐步形成了日全食。之后,阴气渐渐退出,阳气有所恢复。

画面三,是太阳中的阳气膨胀、升腾,最后赶走了阴气,日食结束。

海昏侯墓中的《日全食发生过程图》以形象化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图解出古代原始的、朴素的日食原理,是一个创造,也表明了我国汉代社会是重视科学普及的。

海昏侯墓中的其他十几个三角形图案,由于没有看到更加清晰的照片和实物,笔者不好作出准确的判断。但推测应当也是日食图或月食图或其他天象图,只不过有的是日偏食,有的是日环食;有的是月全食,有的是月偏食。这些三角形图案和其中的组合符号,有可能就是古人观测交食等天象的真实记录。

四、有关“白蜺·日食”的神话故事

日食和月食是古代最引人注目的天象之一,因此被世界各民族赋予宗教、信仰的含义,流传着许多神话和传说。在中国流传最广的要数“天狗食日”、“天狗吃月”一类的神话。其实,这个神话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而是古印度人的发明,其版权在印度。它讲的是释迦摩尼十位弟子之一的目连和他母亲的故事。唐代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原,这个神话故事也传遍了中国,一直影响到现在。那么,围绕着日食和月食这种异常天象,我们中国又有什么样的神话传说呢?

战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爱国诗人屈原在著名的《天问》里有八句话,提出了五个问题:

“白蜺婴茀,胡为此堂?

“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天式從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据古典文学专家刘尧民先生深入考证,这八句话都是围绕日食这种天象而写的。其中“白蜺婴茀”中的“白蜺”,是指太阳旁边的云气。王逸注:“蜺,云之有色似龙者也。”《九歌·东君》写日神的装束是“青云衣兮白蜺裳”。 而“阳离爰死”中的“阳离”,与“火离”、“明离”一样,都是太阳的别名。“阳离爰死”是问为什么会出现日食的现象。简单地说,《天问》中的这八句话里面,隐约蕴含着“白蜺·日食”的故事。

《天问》在全部《楚辞》中是最难读懂的一篇作品,因为先秦时期的许多神话故事都失传了,难以找到可靠的旁证来解释其中的许多疑问。郭沫若先生在《屈原研究》中说:《天问》里“有好多传说还是封锁着的,我们还没有找到打开它的钥匙。”现在,破解海昏侯墓中发现的《日全食发生过程图》,或许就是打开古代有关日全食神话传说——“白蜺·日食”——故事的一把钥匙。

先看贴金片漆盒上的白蜺。古文“蜺”字与“鲵”字通假,原指有四只脚的一种两栖动物大鲵,也就是娃娃鱼。甘肃甘谷县曾经出土一件新石器时代的鲵鱼纹彩陶瓶,上面的鲵大脑袋、长

西汉海昏侯,破译海昏侯墓埋藏二千多年的神秘符号
图10

身子、圆眼睛,张着大嘴巴,虎虎有生气(图10)。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残片上,金箔勾画的正是一条栩栩如生的白蜺(图11)。

西汉海昏侯,破译海昏侯墓埋藏二千多年的神秘符号 西汉海昏侯,破译海昏侯墓埋藏二千多年的神秘符号
图11

它的头部上扬、游动,尾部散开、飞翔。长长的白蜺躯体,似乎隐藏在阴云中,见首见尾不见身,占据着画面的核心部位。

再看贴金片漆盒上的动物和人物。动物有凤鸟、梅花鹿、猎豹、猿猴等。仔细观察,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惊恐万状,四散奔逃。漆盒上的人物均着短衣大袴,头戴巾帻,分别持剑、持矛、持盾,似乎正与野兽拼搏(图12),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武艺高强,英勇无畏。

看到这里,“白蜺·日食”的神话故事已经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西汉海昏侯,破译海昏侯墓埋藏二千多年的神秘符号
图12

羿射九日后,天上只剩下一个太阳。阴云常常欺负太阳,让它的阳气萎缩,光芒暗淡。阴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扑灭太阳上的烈火。可是大地不能没有太阳啊,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一次,西王母到天池去洗脚,见到了正在水里游玩的白蜺,就让白蜺保护太阳。

不久后的一天,高空中突然阴气如云,聚集起来,向着光芒万丈的太阳侵袭。太阳中熊熊燃烧的烈火竟被铺天盖地而来的阴云扑灭了,只剩下奄奄一息的几处火种。最可怕的日全食发生了!此刻,大地陷入一片黑暗,阴风阵阵,山呼海啸,气温骤然下降,恐怖异常。吓得鸟儿拍打着翅膀嘶叫着,野兽撒开四蹄和双腿拼命奔逃,人们都惊呆了,躲进屋子里不敢出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隐藏在山涧中的白蜺一跃而起,带着一道白光直冲九霄。这白蜺是在昆仑山上最大、最险、最深的山洞里,修炼了上千年的神兽,专门靠大量吸食阴气养生修道。哪里有阴气,只要它赶过去,就会被吸食掉。此刻,那白蜺张着大嘴,舞动着长长的身躯,大口大口地吸食着阴云。人们听不见白蜺的声音,也看不见白蜺的身影,只能感觉到阴云在消退,阴风在减弱,太阳上奄奄一息的火种在复燃。

在白蜺的帮助下,不到一个时辰,太阳便战胜了阴气,恢复了阳气,重新放射出万丈光芒,温暖的大地顿时生机勃勃,日全食终于结束啦!

这时,残存的阴云赶紧去求西王母保命,西王母说:“谁让你出来欺负太阳的!念你还能呼风唤雨,且饶你一命吧。”只见西王母优雅地从头上摘下白玉簪,往地下一划,地上便裂开一道缝儿,阴云赶紧钻入进去,逃之夭夭。

人们兴高采烈,欢呼跳跃,有人赶紧跑出来打猎,为的是犒劳驱赶阴云、劳苦功高的白蜺。而白蜺呢,吸足了阴气,眨巴眨巴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活动活动筋骨,又飞回到昆仑山上那最大、最险、最深的山洞中,继续修道。从此以后,只要阴云胆敢出来作怪,白蜺便会跃上天空去吸食它,保护太阳永放光芒。

这个“白蜺·日食”的故事,是中国2500多年前的神话,它比印度的“天狗食日”、“天狗吃月”的传说至少要早1000年,而且充满了中国色彩、中国传奇和中国智慧,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专利。我们可以依据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贴金片漆盒上的画面,把白蜺、阴云、太阳等设计成有特色的、拟人化的卡通形象,按照《日全食发生过程图》的情节编成故事,制作成生动有趣的连环画、动画片、电脑游戏,广泛宣传,让华夏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在今天更好地继承、运用和发扬下去。

五、刘贺十分重视天象的警示

古人认为,日食、月食、流星、久雨、久旱等极端的天象,都是不吉利的,是天神对人间特别是对帝王的一种警示。从史书上的记载看,秦汉时期的上层社会尤其是帝王和贵族们,对各种天灾是非常迷信的。

为什么在海昏侯墓中的随葬品中会有日食和月食的各种图案?这与刘贺被废后特别是晚年迷信天象的警示有关。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征和四年即公元前89年发生过一次日全食,影响非常大。那时刘贺才四岁。就在这次日全食发生后的一年之内,他的舅舅李广利降匈奴后被杀;次年正月,他的父亲刘髆死去。五岁的刘贺继承了昌邑王位。这件事情一直牢记在刘贺幼小的心里,一辈子都挥之不去。

又据《汉书·夏侯胜传》记载,刘贺当皇帝时,有一次外出,光禄大夫夏侯胜拦在车前,劝阻道:“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意思是说,久阴不雨的天气,已经向你发出了有人要谋反的警告,这个时候你为什么还要出去游玩呢?刘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妖言惑众,竟然把夏侯胜捆起来交给有司去法办。原来,夏侯胜是根据《尚书》中的说法作出的预测。后来的事实却说明,当时还真有人在谋反,刘贺只当了27天的皇帝便被霍光发动政变废黜。

这些不寻常的经历,使刘贺开始重视极端天象的警示,并且成为一个天文爱好者。在海昏侯墓中,出土了一座我国最古老、最完整、最庞大的计时工具——水钟(参见拙文《海昏侯墓出土了一座最古老的“水钟”》)。出土了一件当时最精确、最便捷、最实用的计时仪器——刻漏。还出土了一面当时最美观、最精致、最轻便的天文计时器——镜晷(参见拙文《镜晷:海昏侯墓惊现古代天文计时仪器》。这么多观测、计时的仪器同时出现在海昏侯墓中,再加上出土竹简上的《易经》、《方术》以及出土漆器上的《日全食发生过程图》,充分说明刘贺时常观测天象,研究天象,记录天象,探索着天体运行的时间和规律。

综上所述,当我们破译了海昏侯墓中隐藏千年的神秘符号,得到的是我国最早的一张用金箔在漆器上制作的《日全食发生过程图》。它第一次用连环画的形式形象地记录了日全食发生的整个过程;第一次把日全食发生的过程科学地描绘为五个阶段;第一次用符号准确地记录了日全食持续的时间;第一次用图解的方式说明了古代朴素的日全食发生原理;第一次把有关日全食的神话故事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总之,这张《日全食发生过程图》在我国的科技史、美术史、民俗史、文学史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完全有资格收入中小学教科书以及各类科普读物中,成为中国古代的又一张明片!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