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亚洲历史 > 盖苏文的个人简介

盖苏文的个人简介

日期:2017-06-02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盖苏文(603年-666年),又名渊盖金(渊姓),是高句丽末期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铁腕军事独裁者。中国的史书上通常避唐高祖李渊讳而称为泉盖苏文。是高句丽著名的权臣。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盖苏文的个人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盖苏文的家族背景

  渊氏家族出于早期高句丽五部中的顺奴部。渊盖苏文父亲渊太祚为高句丽东部大人、大对卢(相当于宰相)。盖苏文继承父职为大对卢,仍掌高句丽军政大权。

  盖苏文弑君摄政

  618年高句丽荣留王登基后,荣留王和他的大臣们想计划除掉一些高句丽内部颇有势力的将领,并准备第一个干掉对其王位最有威胁的渊盖苏文。渊盖苏文得知荣留王的计划后,邀请荣留王和他的大臣们视察他的军队,并设盛宴款待。在宴席上渊盖苏文杀死了荣留王的百名大臣,后又闯入王宫杀死荣留王并分尸,而且没有给荣留王举行葬礼。之后渊盖苏文自封自己为“大莫离支”(即最高摄政),立荣留王的侄子高宝藏为王并摄政。

  盖苏文与唐的战争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是东北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许多人认为高句丽与唐朝的冲突是唐朝与新罗联盟并导致高句丽最终灭亡的原因。渊盖苏文在高句丽于唐朝的冲突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也是战争的导火索。

  渊盖苏文摄政初期曾试图与唐朝谋好。 他支持用道教取代佛教,并在643年派人到唐朝索要8部道经。一些历史学者认为渊盖苏文的这一做法是为准备日后与唐的战争拖延时间,迷惑唐朝,因为渊盖苏文要吞并新罗的企图使唐朝与高句丽的冲突不可避免。

  随着高句丽对新罗发动新的战争,高句丽与唐朝的关系开始恶化。645年,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爆发,唐太宗亲自率兵打高句丽并拿下了几座高句丽城堡。不过由于安市城城主杨万春的抵抗,唐太宗受阻于安市城无法前行。唐太宗从海上派出由张亮率领攻打平壤的军队受阻于建安城(今辽宁营口)。唐太宗由于杨万春坚守以及寒冬恶劣天气被迫返回。

  根据申采浩的《朝鲜上古史》,唐太宗在撤退之中,受到了渊盖苏文的追击。不过,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古代史书文献都没有相关记载。

  661年,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再次攻高句丽,但并不成功。662年,蛇水之战,渊盖苏文大胜唐朝将军庞孝泰。不过虽然唐朝的数次入侵没能灭亡高句丽,但严重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不过在渊盖苏文在世期间,唐与新罗都无法征服高句丽。

  渊盖苏文有三子,渊男生,渊男产和渊男建。666年五月,渊盖苏文去世,他的三个儿子为王位进行争夺致使高句丽国力下降,唐与新罗联盟继续攻打高句丽,最后高句丽败于唐与新罗的联军。668年,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联军所灭。

  盖苏文的后人评价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是东北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许多人认为高句丽与唐的冲突是唐与新罗联盟并导致高句丽最终灭亡的原因。渊盖苏文在高句丽于唐的冲突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也是战争的导火索。

  渊盖苏文摄政初期曾试图与唐谋好。他支持用道教取代佛教,并在643年派人到唐索要8部道经。一些历史学者认为渊盖苏文的这一做法是为准备日后与唐的战争拖延时间假装安抚唐朝,因为渊盖苏文要吞并新罗的企图使唐与高句丽的冲突不可避免。

  公元644年,太宗派水路500船四万兵从莱州渡海攻平壤,陆路则发兵六万从东北趋辽东,自己亲率六军于前线督战。陆路上,唐军攻下了一直顶住了隋炀帝几次远征的重镇“辽阳城”,但唐军没有直捣平壤,而是在进攻辽阳城西南重镇安市城时,被安市城城主杨万春阻两个月而未能突破。考虑到即将来临的寒冬,太宗急忙下令撤军。在归途中还是遭遇大风雪,死亡数千人,这次远征以失败告终。

  661年,唐与新罗的联军攻下了高句丽西南的盟友百济,并在随后的8年里持续攻打高句丽。662年,蛇水之战,渊盖苏文大胜唐朝。666年,渊盖苏文去世。渊盖苏文的三个儿子发生争斗。长子渊男生被他两个弟弟陷害后投靠唐朝,帮唐攻打高句丽。

  由于长年的饥荒与内乱,高句丽668年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所灭

  渊盖苏文是高句句丽末期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铁腕军事独裁者。一方面渊盖苏文的英勇成功地抵御了唐想灭掉高句丽的企图。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朝鲜半岛的民族英雄。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他残暴弑君,铁腕统治导致了高句丽后来的灭亡。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