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五代十国 > 南唐大事年表

南唐大事年表(4)

日期:2017-04-06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一月,契丹灭晋后,晋密州刺史皇甫晖投奔南唐。李璟立齐王景遂万恶哦太弟,徙景达为齐王。李璟贺契丹灭晋,且要求赴长安修唐陵。
  •三月,南唐军队在福州城下败于吴越。泉州刺史留从效将南唐军队逐出泉州,从此南唐对泉州的控制名存实亡。
  •四月,李璟治兵败福州的陈觉、冯延鲁之罪。时南唐党争激烈,韩熙载等要求加重对陈觉等人的惩处,遭李璟拒绝,韩熙载被贬职。
  •六月,是年,耶律德光去世,契丹北归。李璟闻讯,欲出兵中原,但中原局势很快稳定,南唐遂罢北征之议。

南唐保大六年(后汉乾佑元年,948年)

  •正月,时中原局势混乱,小股地方武装力量活跃,李璟遣神卫都虞候皇甫晖赴中原招纳零散武装。
  •是年,后汉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反汉,李璟接纳其使者朱元,李平,且欲乘机兴兵北上。后又欲与中原修好,互通商旅,未得到后汉政府响应。

南唐保大七年(后汉乾佑二年,949年)

  •十一月,南唐军队渡淮北上,进攻正阳。时马楚政权发生内乱。
  •十二月,南唐在泉州设清源军,以留从效为节度使,而实际上这一节镇独立于南唐政府管辖之外。

南唐保大八年(后汉乾佑三年,950年)

  •正月,南唐撤回北征军队。
  •二月,南唐永安留后査文徽贸然进兵福州,大败于吴越军队,査文徽被俘。
  •七月,南唐遣返吴越战俘以交换査文徽。
  •是年,马楚兄弟相争,展开激烈战争。

南唐保大九年(后周广顺元年,951年)

  •正月,郭威“受禅”,建“周”,史称“后周”。同时,刘旻在晋阳即皇帝位,其政权史称“北汉”。
  •三月,南唐册封楚王马希萼,遣洪州营屯都虞候边镐屯兵袁州,欲出兵楚。
  •八月,楚国内乱,马希崇取代希萼。
  •十月,边镐引兵入醴陵,南唐占领原属于楚的土地。南汉乘机尽占岭南土地。
  •是月,南唐君臣陶醉在初战胜利中,并大肆掠夺当地财富。事实上,,南唐对湖南的统治危机四伏,并不稳固。

南唐保大十年(后周广顺二年,952年)

  •二月,南唐多次接纳中原叛将,被郭威谴责。南唐开始行科举,但受到阻力,旋即告罢。

南唐保大十一年(后周广顺三年,953年)

  •是年,南唐大旱,郭威准其民粜米入南唐境,救援灾民。南唐修筑楚州白水塘,由是力役暴兴,民怨沸腾。

南唐保大十二年(后周显德元年,954年)

  •正月,郭威去世,其养子柴荣,即周世宗继位。
  •三月,柴荣亲征北汉,于高平一役大获全胜。

南唐保大十三年(后周显德二年,955年)

  •三月,柴荣有志统一天下,在中原进行广泛的政治经济改革,,命群臣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开边策》各一篇。其中比部郎中王朴所作之《开边策》深受柴荣赞赏。
  •与此同时,南唐党争不断,边防松懈。
  •十一月,后周出兵南唐。

南唐保大十四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

  •正月,周世宗亲征南唐,南唐军队节节败退。
  •二月,滁州被周军占领,南唐遣使请求周息
  •吴越乘机出兵常州。
  •杨吴王室遗族尽被南唐官员杀害。
  •三月,李璟遣司空孙晟及礼部尚书王崇质向周请降,时后周已占领淮南大半土地,拒绝了南唐的请降。
  •四月,周兵占领江都。
  •是年,南唐向契丹求援兵不得。

后周显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

  •二月,周世宗再次亲征淮南。是时,南唐军队发生内讧,朱元在前线叛唐降周。
  •三月,南唐失淮南重镇寿春。
  •周军初至淮南,革除淮南弊政,受到淮南人民欢迎。
  •十二月,淮南诸州纷纷降于周。南唐悉焚扬州庐舍,驱民渡江。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

  •正月,周占领淮南静海制置院,吴越与中原之间的交通被打通。
  •二月,柴荣亲临扬州。
  •三月,李璟立长子弘翼为太子。是时,周兵已占领淮南大部分土地,李璟遣陈觉赴扬州见柴荣。请求停战,双方以长江为界,并自请传位于太子弘翼。
  •其后,南唐尽献江北土地,淮南战争结束。
  •五月,李璟更名为景,去帝号,自称国主,贬损礼仪制度,南唐从此奉中原为正朔。
  •七月,南唐丧师失地,李景决心彻底革除党争,治宋齐丘、陈觉、李征古之罪。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